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深夜里的守望者

2017-09-11 08:00:01 无忧保

从医46个春秋,到底救过多少病人?自己也记不得了。

深夜救命的事,几十年来,他也不知道碰到过多少回。

他叫蔡小龙,仙居人,一名曾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赤脚医生”。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生病了,村民第一个要找的就是他。

1、救了一个“儿子” 多了一个医生

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深夜,仙居县上张乡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吴天喜肺炎发作,外婆将其送到上张乡医院,由于病情严重,被医生告知无法医治。后辗转到村附近的医院,也被退回。无奈之下,外婆来到蔡小龙的诊所,送到时,小孩已经到了心衰的程度。蔡小龙当即给了一剂强心剂,而后进行抗感染治疗,奇迹般的,吴天喜竟救了回来。

“他一直叫我‘爸爸’,很亲,现在还常常来看我。”受蔡小龙的影响,吴天喜开始学医,目前他已成为一名眼科医生。

说起蔡小龙从医的经历,跟一次看病有关。

20岁那年,蔡小龙患了眼病,被家人送到步路乡眼科诊所看病。这次看病,竟使他对学医着迷。蔡小龙一边看病,一边“偷偷”地学针灸。

凭着一腔热血,蔡小龙参加了仙居县乡村赤脚医生培训班,从此当上了“赤脚医生”。为了掌握治病救人的过硬本领,他向民间老医生请教;为了鉴别药材,他亲尝百草,目前知晓500多种草药的用法;为了练习针灸,他在自己身上找穴位,扎遍全身。然而他仍深刻感到仅靠“一根针,一把草,一双铁脚板”并不能当好医生,他渴望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

2006年,蔡小龙被确定为蔡坎头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负责田市镇后汪、下罗、高岭口、蔡坎头等附近七八个行政村1800多人口的公共卫生工作。

这些工作系统而繁杂,对于年近花甲的蔡小龙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白天,他要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指导用药;晚上,又要整理资料,建立档案,但他从不叫苦。

2、“钱先挂着,先挂着”

在蔡小龙这里,给病人“倒贴”药费的事儿,每年都有几回。村里三分之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看病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如果是上百元的医药费,他们就要等进城打工的壮劳力回家后才能有钱支付。

多年来,蔡小龙减免了不少孤寡老人及困难户的医药费。“有时候,欠着欠着就没了,但我也不要他们还,我知道他们困难。”

蔡小龙对残疾的村民特有感情。后汪村有个偏瘫老人,蔡小龙就定期前去量血压、打针、吊瓶,药费也只收点成本费,一直坚持到老人去世为止。

对因暂时困难无钱治病的患者,可以先治病用药,待经济条件好转后再付医药费。

他总是说:“钱先挂着,先挂着。”

蔡小龙最擅长的就是针对病情,准确用药。一般来说,去县医院看一次病都要花上两三百元,蔡小龙所开的药方都是一些常用药、普通药,不过几十元。

蔡小龙说,村民们的经济都比较困难,最怕生病花钱。所以,他看病尽量做到减轻患者的负担。遇到一些慢性病的老年人,他也经常用针灸、中药帮助调理,费用也比较低。

3、想法很简单 坚守在乡村

目前为止,乡医依旧没有社保退休政策。按照从医年份,蔡小龙每个月能领到300元的养老金,根本不能支持日常的开销。

由于乡村医生待遇低,很多人选择了离开。改革开放后,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个体诊所应运而生,一些村卫生室医生纷纷下海经商,有的也扩大经营规模,或者移点到集镇经营。

原来,田市镇共有六七十位乡村医生,现在只剩两位,蔡小龙便是其中之一。

“和我一起工作过的乡医,很多受不了低工资、高强度的乡医工作,相继不干了。”蔡小龙说。

四十多年来,蔡小龙也有数次转行的机会,但他从没动心,甘守清贫,坚守岗位。因为对于田市镇的村民们来说,蔡小龙就是他们的主心骨和救护者。

说起新年愿望,蔡小龙的想法很简单:一辈子坚守在乡村。

他说,自己年纪大了,视力也开始慢慢退化,已经不能从事高强度的医疗活动,但只要自己还有力气,就要继续背着药箱走村串户,服务乡亲。

蔡坎头村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村口有棵5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古树的一枝树干穿过了边上的柏树干,成了远近闻名的连理枝。蔡小龙和这百年香樟便成了村民眼里的守护者。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