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办君的话:
2015年冬,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冰凉凉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大雪。
但在豫西北山区深处这个村子,人们顾不得雨雪。一大早,70岁的老太田小景就挑着两个水桶去两公里外的瓦窑沟村挑水了。
自从修建隧道破坏了自来水管道和井水后,这个村庄已经干涸了9年。9年间,挑水吃成了上自70岁老人,下至十几岁孩童的必修课。
(干涸的自来水)
遭遇
村庄饮用水干涸9年
从外边挑回来的水,在这里成了宝贝疙瘩。为了节约用水,田小景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洗菜水再刷碗用,洗脸水再洗衣服用。
造成村民们生活如此艰难的原因,在53户居民的集体回忆中,是从他们村下贯穿而过的一条隧道开始的。
这条名为济邵的高速公路王坑隧道从2006年开始修建到顺利通车,让王坑村民过上了惊心动魄的日子,先是整栋房屋连同院落频频掉进深不见底的坑中,再到如今的水井干枯,无法生活。
村民王小六说,修建王坑隧道的多次爆破,使得通往王坑的自来水管道断裂,从此王坑组的自来水水龙头就成了摆设。
(自来水水龙头成了摆设,没有水流出)
自来水管道被震断后,自来水公司曾进行过修理,“但是由于管道经常大面积漏水,自来水公司收我们的水费是十几块钱一吨水。村民们都觉得水费太过离谱,就不用自来水了。自来水公司也将通往王坑的自来水管道闸门关闭了。”村民王小片说。
自来水断水后,村里的两口老井也渐渐没有水了,“由于下面的隧道破坏了地下水。”村民王生瑞解释称。
“原来那是两口多好的井啊。”村民回忆称,沟下边的一处泉眼“昼夜流淌,从来没干过。”
这个泉眼在通自来水前不仅能供全村一百多口人吃水,还能供泉眼周边的几亩菜地浇水用,有时遇上大旱,周边村子井里缺水,邻居们都会跑到这里取水吃。
(水井也干涸了)
1986年,为了提高村民吃水质量,当时的生产队干部决定打井,在泉眼最深处打了一口两米多深的水井,并用石块、水泥把井封好,这样村民们就可以用水泵在水井内抽水,直接抽到院中,再不用挑水了。紧接着,生产队又在水井边建了个更大的水窖,这样就能把水储存起来,一来可以浇地,二来防备大旱时没水吃。
后来王屋山供水工程,该村铺上了自来水管道,老井才逐渐成了牲畜用水地。
但因为施工修隧道,没有了自来水,老井也干枯了,王坑村民从此过上了挑水、拉水这种艰难的生活。
山体破坏,房子进深坑中
在王坑,吃水难的问题虽然困难,但也只是噩运的开始。
房屋落入深坑,居民无家可归,搬入旧窑洞居住,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王坑组两棵硕大的古槐树下,是王坑人世世代代居住的窑洞,因为年久失修,大多已破败废弃。
前些年,村民们都另外在窑洞的上方新建了砖房,有两层的,也有一层的,这些楼房,大多是村民们集全家之力辛辛苦苦建起的。
(不敢入住、废弃的房屋)
厄运来自2006年9月4日,村民李吉文家的四间房子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了,此前几天,住在家里的人都明显感觉到了房子的震动:“乱摇晃,和地震一样,房顶的横梁咯吱吱响”,一名村民回忆说。
李吉文一家在9月4日当晚搬到以前的窑洞住躲过一劫。第二天一早起来一看,房子不见了,屋里的粮食,院里的鸡、鸭全没了,整个院落都掉进一个大深坑里了,而坑的下方,正是隧道所处的位置。
与李吉文家相邻的,是王晓根家新建的两层楼房,虽然没陷进深坑中,但王晓根家的楼房到处是裂缝。
(破损倒塌的房屋)
当时在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下,李吉文等12户村民整体迁出,搬到了以前的土房子和窑洞里面居住。然而,厄运并没有终止的迹象。
2007年12月15日,相同的冒顶坍塌事故又在村民王小生家上演,当时王小生80岁的老父亲王山道还住在屋中,听到动静从水泥板缝中爬出来时,四间平房连同院中的拖拉机、鸡鸭一同掉进深坑中,万幸的是他当时住在侧房,而侧房是他的整个院落仅存的几间房,“要是住正屋里,肯定掉坑里没命了”,王小生说。
村民
8年前的安置方案没落实 还要等多久
王小生家房子掉进坑里后的第二天,由济源市交通局牵头,召集高速办、邵原镇政府、济邵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共同查看现场,认为王坑隧道附近及洞顶为危险区域,不宜居住,经与会单位负责同志研究,就群众拆迁、安置事宜达成共识。
1.王坑隧道危险区域范围内共有28户居民(其中:空闲宅基地8处),应整体搬迁。
2.群众临时居住问题由邵原镇政府负责协调、安置,并监管群众居住到位,2007年12月16日下午前应全部撤离目前居住地。新宅基地的用地、安置由邵原镇政府协调落实。
3.搬迁户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按照济源市人民政府济政办[2005]65号文件规定执行。群众临时居住搬迁费800元/户,房租租赁费205元/月/户,按10个月进行补助(隧道上方19户)。目前居住地的水、电、路按照实际建设成本进行补偿。上述费用由济邵公司承担,高速办负责协调。
(70岁老太步行4公里挑水喝)
4.群众新安置宅基地征地费用由济邵公司给予补偿,“三通一平”费用由交通局负责向市政府申请给予补助。
5.与会单位要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落实各自职责,保证群众安全越冬。邵原镇政府应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
6.一次性补偿王坑居民组居民王小生家院内、院外财物折合人民币贰万伍仟元整。
村民们看到这份会议纪要之后,部分得到赔偿款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开始进城购房定居,也有部分村民到市区租房居住,也有村民选择逃离危险的新房,搬到以前废弃的窑洞内过渡,还有人搭起了窝棚住。
(村民在临时居住的窑洞面前掩面而泣)
村民希望政府能够尽快给他们协调好安置宅基地,重新建房,搬离窑洞。“但都换了三任镇领导了,我们在废窑洞内过了八年,不知还要等多久?”王小片说。
说法
设置城里的安置房 农民无谋生手段不愿去
在废弃窑洞住了8年,为何还不能得到安置?
邵原镇一名姓王的副镇长解释说:“王坑组的村民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大部分村民都在镇里和县里安家置业了,这些村民都签有承诺书。现在还有十几户村民住在原址,条件比较艰苦,但这主要是由于组里意见不统一造成的,他们分成好几派,这一派想让在这个地方安置,那一派想让到另外的地方安置,所以一直无法实施,现在我们镇里已经建好的安置房都还空着,900多元一平米,这些村民不愿来,我们接下来继续做村民们的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赔付资金在镇里,我们争取尽快让村民们意见达成一致,妥善安置。”
(全村的自来水已经干涸了)
既有空余的安置房?这里正在遭受生活困境的村民们,为何不愿去?
村民田小景道出了部分村民的心声:领导说让到镇上住楼房,咋住?一来没钱,二来家里这地咋种?
搬离土地后,村民们要支撑的不仅仅是房屋,还有对他们来说高昂的生活成本。
希望相关部门,能尽早拿出一个相对妥帖的安置方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