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在杭州市余杭区,有这样一群老干部和他们的团队,用不亚于年轻人的劲头,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在当地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为充分发挥老同志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组织引导他们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余杭区委老干部局开展了“四大活动”,展示老有所为风采,传递正能量。“夕阳生活·精彩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月,余杭区委老干部面向全区老干部及老干部团体,开展“夕阳生活·精彩故事”评比活动,通过展示老干部与时俱进、发挥作用的事例,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全社会老人一起积极行动,共创和谐社会。
通过6个月的广泛推荐、报名、集体研究筛选,8名思想先进、品德高尚,老有所为、热心公益的老干部个人,两个凝聚力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老干部团体脱颖而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老人,看看这不落“夕阳”的精彩生活。
祝一帆:
微信、QQ样样通
男,1933年生,余杭区交通运输局退休干部
退休20余载,祝一帆参与了交通局、交警大队、宇航公司等单位志书(四部)的编写,并协助区交通运输局、罗庄社区以及交通、诗词、老科技、史志、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多个协会做了大量的文字工作。
祝一帆是在退休后才加入党组织的,后来又担任了支部委员。他一直以高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每天总是忙碌不止。为了便于学习知识,提高工作效率,2010年,他学会了使用电脑,打字、发邮件、QQ联系、阅读微信,样样在行。这些新技能,在他编辑《余杭交通续志》和为《杭州交通》、《余杭史志》和《余杭晨报》等报刊撰稿中都派上了用场。
近5年,祝一帆在报刊杂志上,刊出交通专业史料10多篇、散文及新闻稿30篇以上。同时,获得了多项荣誉,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区文联诗词协会的优秀协会工作者、余杭区“十佳书迷”等,并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
感言:学习与工作是我的生活常态,人的求知和做事是终生的,没有在职或退休之分。
蒋阿娟:
幕后也精彩
女,1955年生,余杭区五常街道退休干部
2013年,得知五常街道招募村级文化宣传员,蒋阿娟第一时间毛遂自荐,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担任顾家桥社区文化宣传员。文化宣传员任务重,要协助社区制定宣传教育和文体活动计划、组建社区业余文体团队、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等,但她说,参加文体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兴趣爱好,能同时协助街道和社区工作,服务群众,何乐而不为。
因为是民间团体,顾家桥社区太极队、街道越剧团等组织一直受到资金问题的困扰。为解决这个问题,蒋阿娟四处奔走,发动本地企业支持社团建设,同时鼓励社团成员自筹,太极队、越剧团的60余名队员的服装、太极扇、刀剑、音响设备、戏台搭建费用,无一不是通过团员自筹或企业资助购置的。
组织协调工作不好做。2014年8月,蒋阿娟带领五常越剧团参加余杭区第三届“十佳戏曲之星”演唱大赛,从参赛队伍的组建,服装、器材的准备,到车辆、场地的对接,再到队员间的协调,事无巨细,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位。赛前的几个晚上,蒋阿娟都不曾睡安稳过。
感言:虽然我是一名幕后工作者,没有台前的掌声,但在我看来,能带领五常民间文化传承人为大家带去欢乐,是退休后发挥余热,实现价值的最好途径。
陈克荣:
10年专心一件事
男,1945年生,余杭区鸬鸟镇退休干部
陈克荣退休后的10年里,只专心做了一件事,调查鸬鸟镇的红色史料。为了搜集余杭第一个共青团支部诞生历史、新四军在鸬鸟、余杭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等资料,他走遍浙、苏、沪、皖等地,行程数千公里,采访编写了30多万字的文稿。许多人不理解,陈克荣说,只是希望当自己人生暮年,回首往事不至于碌碌无为。
从一开始,陈克荣就知道将面临种种困难,如鸬鸟镇关于新四军历史的文字记载十分稀少。为此,他花费大量时间实地走访健在的新四军战士和遗属。为了找到他们,陈克荣铺开了一张大大的关系网络,省内,他走过余姚、宁海、三门等地;省外,他到过江苏、上海等地。每次外出都是争分夺秒,根本无心欣赏他乡的山水美景。为让文稿更丰满,他总是随身携带相机,用镜头记录下鲜活的瞬间。
评价:陈克荣做事认真负责,常常深夜还在写材料。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走访老军人常常自掏腰包。
——鸬鸟镇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喻妙法
王业楠:
特别关心下一代
男,1937年生,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退休干部
1997年离开工作岗位后,退休教师王业楠还是没闲下来。除参与省里的督学、余杭党支部资料的编写、《余杭志》(教育篇)的资料搜收和《余杭教育志》的编撰、余杭老科技工作协会的科普工作外,他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倾注了不少心血。
近年来,王业楠担任区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讲师团团长。他与退休老同志一起,先后对余杭区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大众对学校教育部门满意度、民办教育状况、漏收少年儿童情况、职业高中现状、中小学周六上午活动情况等,开展多次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将意见建议上交相关领导,供决策参考。王业楠亲自组建的局讲师团队伍,由22名骨干组成。2003年至2009年期间,他个人讲课239场,听者达6.5万人次。
生活中,王业楠还号召老伴一起参与区团委组织的“手拉手”献爱心活动。10余年来,先后与7名贫困山区学生结对并资助3万余元。
感言:一切为了祖国的未来,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徐阿富:
做好慈善是我的使命
男,1947年生,余杭区民政局退休干部
“慈善资金一分一厘都要用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众身上。”余杭区慈善总会顾问徐阿富,每次实施救助前都要到实地调查核实,并集体研究确定救助对象、救助额度,严格把关。同时,他强化对善款的管理,先后制定并落实20余项财务管理和公开的制度。
同时担任慈善总会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的他,将慈善理念也融入到支部活动中。每年组织支部党员开展2到3次困难家庭走访慰问,连续4年成功开展结对助学活动。今年就已募集物资20万元,捐赠给全区失能老人和困难家庭老人。
作为民政的老领导,退休后,徐阿富还带领支部的老党员们,成立“义工服务队”,充分发挥支部党员在服务民生、参与公益、关爱困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感言:慈善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从始至终的使命。
谭均华:
乐在其中,梦在其中
男,1946年生,余杭区文广新局退休干部
“创作是我的精神家园,耕在其中,乐在其中,梦在其中,我离不开它”。谭均华退休后,没有放弃文艺作品创作,几年来,先后编撰了第二部剧作选《美丽洲协奏曲》、《洪氏文化名人——洪梗传》、《余杭民间音乐舞蹈集》等专著,并应邀创作了近十台大型戏剧、四五十个小戏小品和上百个曲艺演唱节目。
余杭滚灯是谭均华的最爱,从深度挖掘、推陈出新到宣传弘扬、申报国遗,均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年推出的大型京剧《滚灯王》,是他五易其稿,历时9年,反复修改之作。
谭均华还致力于余杭文艺创作“传、帮、带”工作。他积极参与余杭“小百花”、区文化馆等各类文艺研讨、座谈会,提出繁荣余杭文艺的看法与思路;在余杭区原创歌词获奖作品加工利用、杭摊作品加工提高等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多次为全区文艺骨干举办《怎样创作群众文艺作品》《怎样写歌词》等多个专题讲座,扶持业余作者。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请谭均华写作品的单位越来越多,他一概有求必应、认真落笔且不计报酬。
评价:谭家千里驹,龙马好精神。忠厚全家福,德艺颂双馨。
——原浙江省文联主席顾锡东
俞爱花:
在乔司忙出了名
女,1948年生,余杭区乔司街道机关退休干部
乔司街道有一位“爱花阿姨”俞爱花,她是街道夕阳红文体队负责人、街道机关老干部支部委员会委员、街道关心下一代团长、区文化市场监督员,一长串的头衔让她在乔司忙出了名。
乔司街道会定期举办“相约周末”、“送艺下村”等活动,俞爱花召集文体队骨干,确定节目内容和形式,编排舞蹈动作,制定节目排练计划。队员们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集中排练,俞爱花也不闲着,为队员指导表演动作,提供后勤服务。尤其是在相约周末活动中,各村(社区)都要组织节目参加。不管哪个社区遇上编排训练上的难题,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俞爱花。
俞爱花还是乔司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主力军,和其他老同志一起创办“快乐假期”、“假日学校”;她又是老干部志愿服务者,监督网吧不向未成年人开放。
感言:退休以后仍然能够保持和发挥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退而不休,才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夏掌财:
不用宣传,锦旗送上门
男,1948年生,闲林街道退休干部
一提到治疗面瘫,闲林很多人都知道爱心诊疗室。诊疗室的主人夏掌财,退休后继承了叔父用中草药治疗面瘫的偏方。通过刻苦钻研,他学会了配方、推拿、种植中草药。
由于敷药必须是新鲜草药,每天一大早,夏掌财就将药籽剥好,加其它药物配制成药丸,等待预约的病人到来。为面瘫病人诊治时,一边治疗,他一边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发病的原因,提醒病人自我料理时需注意的事项,宽解病人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不用做广告宣传,锦旗就送上门去。近至闲林、五常,远至温州、上海,各地患者纷纷慕名而来。截止目前,夏掌财已治疗病人500多人,治愈率在80%以上。
夏掌财除了义务兴办诊疗室外,还担负着余杭片四个街道党支部的活动组长、余杭片人大联谊会组长等职,工作虽忙,但他总能有机结合,落实好各项活动。
感言:不以善小而不为,我是一名党员,只要身体好,就要不停地为党为人民工作。
区教育局机关退休干部党支部
养身又养心
成立于2003年,团体人数34人。12年来,支部坚持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或活动,以轻松快乐的学习将“养身”与“养心”相结合,关心教育,服务社会,关怀下一代成长。
支部党员参与了区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的领导和日常事务工作,为近3000名退休老师服务。退教协会在临平建立了活动中心,设有唱歌、书画、摄影、花卉、器乐、电脑等20个活动小组,各分会也因地制宜建立了10多个活动小组,定时定内容开展活动,并组织人员参加各类比赛、汇演、联谊活动、社会公益演出等。
支部以服务为中心,在关心退休教师生活的同时,还关心下一代。“六一”节与民工子弟学校举办老少同乐活动,捐款捐物,资助贫困生,在学习、思想、生活上指导帮助他们;重阳节到敬老院慰问,送上一份爱心礼物。
这两年来,支部组织参观考察了10多所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成人高校、社区学院,与学校师生进行交流,对学校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名党员还加入了关工委工作及讲师团,组织讲师团成员义务为师生演讲。有500余老师参加各级讲师团及假期学校志愿者,讲课439场,听众达14.3万余人次,撰写77篇讲稿,调研论文100余篇。
感言:我们所做的工作是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更是党员应尽的责任。作为共产党员,应终身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不断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仓前街道老干部党支部
在田间地头,到街巷市井
成立于1995年,团体人数21人。这个集体里聚集了一批“不甘寂寞,乐于奉献”的老党员、老干部,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街巷市井,为群众送服务、送温暖。
党支部在各片区重点村开展“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主题服务时,面对当地村民和退休干部职工、老党员,有自己的特色“三问”:一问生活有无困难,二问生产是否需要帮扶,三问对上级党组织有何意见建议等,及时了解大家关注的热点难点,形成常态、固化的志愿服务机制。
面对文一路两侧农户征地拆迁不配合这个难题,党员方金松主动配合街道村社干部再三做工作,依次做通了家中儿子、儿媳、两个侄子的思想工作,并签了字。在这户农家的带动下,大多数农户开始理解、配合,最终推动整个征迁难题的有效解决。
“帮老也助小”是支部最看重的光荣职责,21位老同志本着“少抽一条烟、多献一份爱”的想法,资助仓前中心小学的贫困学生,给他们送去关怀。每年党建月期间,老同志还走村入舍,走访慰问村(社区)的老党员、老干部,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
感言:我们要懂得感恩,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大家不可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因此,退休不退党,传递正能量,关注民生,建言献策,发挥余热是我们退休党员干部应尽的义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