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老困境引关注多元化养老模式成网民共识
事件回放
7月13日,央广网报道称,近日,前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微博表示,他的老同学钱理群夫妇已在酝酿前往养老院居住。文中称,钱理群教授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夫人患病之后,无法再照料二人生活,且他们没有子女。据说养老院条件还好,他把很多书都搬去,到那边继续写作。虽然知道他们早在酝酿,现在真要去了,未免有些失落和感慨。该消息随即触发了舆论对养老制度及养老模式的思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本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位老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4。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几乎成为业内共识。有网民称,钱教授这一选择引发的热议其实是当前传统养老模式与现代养老服务方式间的困惑,谁来为我们养老,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网民观点倾向
网民认为,受传统思想影响,家庭式养老仍旧是当前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之一。网民守望说,人首先是活在传统之中的,对待养老问题,一方面要发挥现代的养老制度,同时也要注重传统的养老方式,在传统家庭中,父母老人小孩,其乐融融,这是非常幸福的。
网民醉墨轩说,和养老院相比,传统家庭养老(通过子女孝顺实现赡养)的优点在于:它不是一种市场性关系,不是一种完全经济型的关系,它有感情在里面。就算是五星级养老院也终究是顾客和服务者的关系,和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完全不一样。
网民认为,传统居家养老模式遭到挑战,亟待政府和社会机构介入补充。网民老荣成人说,现实生活中的居家养老,在农村往往是七八十岁还得种地,在城市则是子女很少看望缺乏照料,未必比得上养老院。如果单靠提倡居家养老不仅不现实,也有帮助政府推脱养老福利的嫌疑,关键还在于运用制度及法律来约束。
网民璐璐ellen说,目前受托的村委会、居委会,工作繁重、职能复杂、专业能力弱,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应有更高层级的政府统筹,交给专业的社会机构效果更好。
网民孤独泡沫说,养老的市场化与社会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钱理群夫妇现在选择的这种看起来有争议的生活方式,以后必将成为绝大部分老人要面对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论,钱理群夫妇正在进行一种探索,也正在进行一场体验。
网民认为,机构养老当前亟待解决公办养老院住不进,民办养老院住不起等困境。网民梅子说,对绝大多数居民而言,先不要说送不送老人到养老院,得先考虑是养老院的空床位是否充足,以及在没有可能进入养老院养老的前提下如何安排老人和自己的晚年。
网民水瓶爱家男说,在中国,养老院还呈现出一冷一热的症结。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有的甚至是要几年排上号,老人们等不起;民办养老院,要么收费昂贵,要么位置偏远,要么条件恶劣。而且,越到基层这种分化越明显。
网民二月海说,养老机构的本意是让很多迟暮老人有一个颐养晚年的安身地,这关乎一个国家的良心和文明程度。但需要面对眼下的很多现实困境,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兴办更多公办养老院,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
网民认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才缺乏,整体质量及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网民东哥说,商业化养老的弱点是出钱可以买到低等服务、中等服务、高等服务,但是买不到真心服务、真情服务、优质放心服务。
网民王振耀说,机构养老之所以有争议,与当前机构的护理水平跟不上有关,现在养老护理专业培训还相当不足。按照估算,我国需要约5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只有30多万人。通过初级培训、拿到上岗资格证也就10来万人。
网民党俊武说,国家整个养老机构的发展都在起步阶段。要把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服务水平提高上去,把监管制度完善了,把品牌建立起来。
网民认为,公立机构应该在养老保障上承担兜底的责任。网民陈友华说,对于公立机构,政府应当更明确自己应处的角色。要设立一个公开的养老服务对象的标准,依照这个对象通过基层组织等进行筛查,在这个标准内的老人,应当优先享受公立机构的养老资源。对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政府要优先照料。公立机构养老应当类似低保,成为一个为社会问题兜底的机制。
网民胡艺说,关注老年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健全养老体系与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文化娱乐设施,走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安抚他们孤独的心灵,帮助老无所养,遭遇疾病折腾的老人驱散心理阴霾,走出生活困境,让老年人真正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媒体评论摘要
北京青年报:从制度层面提升养老科学化水平
我国的养老体制科学化水平要大幅提高,至少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更多的专业护理人员,如果是公立养老院,则需要政府对其提供工资保障,纳入人事管理体制,如果是民办养老院,则需要给予合理的工资收入,专业护理人员的面子,决定养老服务水平,也决定我国老人的面子;二是政府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公立养老院完全需要政府投入,同时,也要支持民营养老院的发展;三是要有更严格的监管,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服务水平上,都要确保体现它的公益性与服务性。
新京报:社会化养老是物质进步的阶段性提升
虽然去养老院养老,并不是最理想的境界,但也不是完全的倒退,而是随物质进步的一个阶段性提升。这种提升偏重于物质,忽略了情感。不过,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也必会随社会现实而慢慢改变。在今天,物质已经非常发达,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制约着人们的选择,逼迫着人们做出次优选择,而去养老院集约养老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澎湃新闻网:居家养老政府角色要清晰,医疗问题要配套
目前政府在居家养老方面,有时不得不同时是规则制定者、监督者和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这方面,一方面对早期的基础的居家养老网络建设而言,政府具备巨大的行政资源和法律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政府的工程往往过于粗放,缺乏市场、机构对老人需求的高敏感度。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政府不妨把基层组织从一些居家养老服务中解放出来,将这一部分外包给社会机构,而做好其他的两个工作。
西安晚报:机构养老还需提升制度保障
我们已进入银发年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关于此种进入的速度,社会依旧处于估量不足或是低估的状态。伴随着老龄社会的深化,一定还会有更多的钱理群们选择走向养老院。如何让每一个人优雅地老去?钱理群先生的新闻,至少应该引起舆论的思考: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养老院,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日常管理,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这是不能被选择本身所遮蔽的。
成都商报:要增加适应大众水平的养老服务机构
当今中国养老社会服务之不足,远远不能配合老龄化中国的到来。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与钱老一样老去、无依,但远不如钱老幸运的老人们。他们是真正需要养老护理却进不了养老院的人,比如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现状是,专业优质的民营养老院收费不菲,而公立养老院性价比合适,却供不应求,需要长期轮候。而且,不论公立或是民营,都有各种理由排斥穷且麻烦的老人。
新华网舆情在线点评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实是,如今年轻人负担越来越重、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下的现实环境。因此,若提倡单一居家养老在未来显然不现实。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说,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业正处于资源整合、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舆论对当前中国式养老困境的思考,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真正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来源:新华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