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号老人”的阳光事业


【人物名片:陈礼安,男,汉族,1933年6月出生,浙江慈溪人,1959年7月入党,中共十四大党代表。曾任绍兴县县长,县委书记,绍兴市委副书记兼绍兴县委书记,绍兴市委书记,绍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00年1月至今,任绍兴市关工委主任。】
自2000年以来,绍兴全市各级关工委系统已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大(中、小)学生19多万人次,资助金额突破1.5亿元。2005年,绍兴市关工委系统开展的“情系贫困学生活动”,被评为首届“十大感动绍兴人和事”。2013年绍兴市关工委老年助学队伍被评为首届“风尚绍兴最美人物”。
这些成果的背后,有一支永不服老的“五老”队伍,其中的“领军人物”就是陈礼安,一位81岁的老人。绍兴的老百姓称他 “一号老人”,受助学生都叫他“陈爷爷”。
用我的爱 温暖你的心
2014年,绍兴市关工委“用你的爱心,温暖老区孩子”关爱活动被评为第四届“浙江慈善奖”慈善项目奖。
2011年,为纪念建党90周年,绍兴市关工委和诸暨等4个革命老区县(市)、乡镇、村四级关工委上下联动,就“革命老区贫困家庭青少年健康成长情况”这一课题,对全市50个革命老区乡镇、1254个革命老区村基本情况和贫困家庭青少年成长现状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
当年5月,绍兴市关工委与绍兴晚报联合开展了“用你的爱心,温暖老区孩子”的关爱活动,开通了老区孩子助学热线。“七一”前夕,在陈礼安的牵线下,市关工委帮困助学金理事会潘永兴、王铼根、余金方、周冬梅、陈德根5位副会长、企业家,向4000名老区孩子发送了100万元“爱心营养餐”。
2012年,得到了市慈善总会的支持,绍兴市出台了《革命老区贫困家庭学生“爱心营养餐”实施办法》,把“爱心营养餐”资助列入慈善助学范围,实现“爱心营养餐”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办法》出台三年来,发送近300万元“爱心营养餐”,受惠老区孩子1万多人次。市、县两级关工委还开通“爱心直通车”,将300余万元爱心款送到结对孩子手中。
实现制度化助学
2001年,陈礼安在调研时发现,仍有3%左右的贫困家庭学生随时面临失学的困境。他说:“关工委要把为青少年做好事、办实事落实到帮困助学上。帮困助学对于老同志来说,是发挥余热的机会;对于富起来的企业家而言,是回报社会、积德行善的好事;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是密切与群众血肉联系的一座桥梁;对于获得资助的学生,则是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动力。这样的好事我们关工委来做。”
在陈礼安的努力下,2001年,绍兴市成立了全市首个帮困助学金——市关工委帮困助学金理事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种助学、奖学、励志等基金260多个,资金数千万元。
2004年,陈礼安经深入调研后,以个人名义向市委、市府领导写了《我的一点建议》,建议市政府能出台有关政策,从制度上确保贫困家庭子女能跨进大学门。仅1个月零3天后,市政府就出台了《绍兴市区贫困家庭子女大学助学办法》。2008年市政府又出台了《绍兴市区高中段学校贫困家庭子女助学扩面工程的实施意见》。如今,绍兴市关工委系统帮困助学工作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关工委主动作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
因帮困助学已实现制度化,从2013年开始,陈礼安把关工委办实事的重点放在救助患大病、重病学生上。去年,市关工委和越城区关工委、市教育局关工委联合对市区这一块患大病、重病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市区共有76名学生患白血病、尿毒症、血友病等大病、重病。陈礼安又一次发动市关工委帮困助学金理事会的企业家们捐资73.7 万元,对52名家贫病重的学生进行了救助。
今年,市关工委对52名学生进行了回访。回访后,陈礼安向分管慈善的副市长反映了情况,市慈善总会专门落实了52万元专项救助资金,43名仍需继续治疗的学生再次得到了救助。
【下一代寄语:绍兴是名人之乡,希望青少年一代传承名人精神,做一个信念坚定、品德高尚、勤奋好学、健康向上的新一代绍兴人,长大后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之才。】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