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养老的警钟


1月4日,在沣东新城六村堡街办杜家村一废弃机井内,一名老太太的遗体被人发现,经消防战士、民警和村民6个多小时的努力,遗体被打捞出机井。据了解,老太太是因不堪病痛折磨,趁家人不注意跳井自杀的。(1月5日《西安晚报》)
老人为什么选择自杀?是不堪不治之症的折磨?是不堪承担超出能力的医疗费用?还是不想拖累家庭、子女?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珍爱生命,人之本性;“好死不如赖活”,“穷途末路不忘苟延残喘”,心若不死,谁也不愿走那么极端之路。
以现在较为发达的医疗技术,即使是重病,也未必完全无药可救;以国家正在逐步完善的医疗保障及社会救济制度,也未必“看不起病”“毫无办法只能等死”。一些老人看不到这些真实的希望,更不愿尝试这些希望,那么轻易就绝望就心灰,甚至毫不留点时间满足“子欲养”的儿女报恩之情,这让活着的人们格外哀痛格外愧疚。
老人之死,折射老年人心理的脆弱,以及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被忽视。“人老无用,去日不多”,这样灰暗消沉的情绪如占据老年人的内心,就难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旦遇上大病,老人易产生“大厦将倾”的心理毁灭感。
老年社会正匆匆走来,完善爱老护老政策是当务之急。除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结构性的大框架,还需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激发,保持老人心情的平和与快乐,保障老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的心理抚慰及救济。如这位投井自杀的老人喜欢跳跳“广场舞”,身边有乐观向上的“老伙伴”,家庭氛围温馨有爱,得病后,常有人安慰她给她宽心,她的心理健康状态势必会更好些,她或许不会决然地赴死。
“得病投井”,给社会敲响了“正确养老”的警钟,社会对老人的优待、关心至关重要。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