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幸福村的孙氏宗祠,是静海县台头镇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600多年来,这里的村民牢记先祖流传下来的传统: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百年宗祠传承好家风
历史上黄河曾两次改道流经静海县,黄岔村以黄河的支流经过这里、并在这里分成两股河流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黄岔村由幸福、义和、友好、新立4个村合并而成,这里70%的村民姓孙。
位于幸福村的孙氏宗祠,是静海县台头镇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虽然历经八十多年的风吹雨淋,目前仍然保存完好。据孙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始祖孙显义从襄阳府泗水县大理村迁至黄岔村定居以来,至今已600多年,传32世。目前有800余户、3000多人。
走进幸福村,小编路上巧遇孙氏宗祠的老族长、80岁高龄的孙茂欣,他陪同小编来到了村里最古老的建筑孙氏宗祠。孙氏宗祠始建于1926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供销社所借用。1998年,历时三月维修后,经族人商议,决定将始祖牌位迁至幸福村。
维修后的孙氏宗祠,修旧如旧,虽然规模不大,但厚重、肃穆。来到宗祠大门,门前的一对石狮十分独特。之所以说它独特,一是来历不凡,二是造型别致。据说这对石狮最初为皇宫之物。清朝末年,在太监李莲英督办的一次建筑工程中,打造了100对石狮。其中一对形象新颖,李莲英悄悄地运到大城县老家。李失势后,将石狮卖给了二堡郭家。郭氏家族经历鼎盛时期以后,逐渐衰落,绝大多数人员迁往外地,石狮因之转手卖给孙家。
一般的石狮,都是以凶悍威猛见长,而这一对石狮独以温柔可爱取胜。它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是石雕艺术中的精品,更是一件难得的历史文物。两只狮子同是昂首,但雄狮稍向上拔起一些,因而显得身形比雌狮大。狮子的尾巴以及头部的长毛都雕刻得十分精细,既类似美术中的工笔,又有装饰画的味道。雄狮好似追慕雌狮,非常可爱,给人以遐想。
堂内的牌匾、楹联,折射出村民的文化素养和伦理道德观念。“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这是孙氏祠堂的先人留给子孙的一副对联。意为后代子孙须一手握笔,一手扶犁,以耕读为本。为鼓励族人求学读书,祖上对学子们有一定的奖励,推行新学,主张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孙氏的祖先对历史、文化、生产的重视,崇尚知识,耕作之余,吟诗作画,使他们确立了“勤耕保财力、尚读促才力”的理念和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经过30余代人的努力,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也营造了村里的文化氛围。
孙家是有着优良传统的大家族,以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教育后人,并要求他们牢记: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老族长孙茂欣告诉小编,孙氏的后人们恪守遗训,秉承勤学苦读之风,尊师重教,代代传承。因此,村里出了很多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通过科举或踏上了仕途或成了儒商。据记载,明朝以来孙家出了多位举人。从1974年到2005年幸福村考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陆军学院、中国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全国知名大学的有24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