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刘苓玲,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是劳动保障方面的专家。昨日,在龙湖观山水小区,她接受了本报小编独家专访。她说,前天她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就从报纸上了解到《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在这十件民生工作中,有一件与她这几年研究的课题密切相连,那就是“提前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内容。
“解决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是世界性的目标!”她认为,这次市委的决定提出“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就是让农村老人“社保养老”,今后拿着政府发放的养老金体面地生活,老有所养。可以说,重庆在攻克这一世界性目标上迈出了一大步。
只有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
重庆商报:如何看待此次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重要意义?
刘苓玲:只要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次决定带来的变化。去年我市试点时,提出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确定的目标是2012年达到全覆盖。而这次决定提出的“提前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将比原来的目标提前一年,这是最大的变化。
可以说,以前提出的“全覆盖”比较模糊,不够清晰。现在提出的是“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明确了覆盖的对象,目标更具体。同时,还提出“2011年底前农村养老保险扩展到全市40个区县,农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这里又明确了农民参保率。
市委下如此大的决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我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统筹社会保障。
只有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二层是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改变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观念。这是最重大的意义,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要从家庭养老向社保养老发展,多渠道保障老有所养
重庆商报:你刚才提到改变农民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观念,这给农村老年人带来哪些好处?
刘苓玲:自古确实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但那是跟农耕文化相适应的。农耕社会,人口不轻易流动,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但现在,人是要远游的,难以在身边照顾父母,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不一样了。所以说,到了今天,仅靠家庭养老是不行的。
再加上现在的农村青年收入低,生儿育女成本高,生活工作压力大,赡养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随着我国悄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农村养老问题逐渐突出。因此,要从家庭养老向社保养老发展,多渠道保障老人老有所养。
而我市出台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就可解决农村老人起码的生活保障。按照现行政策,年满60岁老人只要子女参了保的,不缴钱也能领养老金,每月标准为80元。
这80元对于农村老人来说,基本能保障生活,满足柴米油盐等开支。这个钱不仅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农村老人体面地生活。
要确保基金的安全,决不允许有任何挤占挪用
庆商报:市委的决定还提出,构建“全覆盖、保基本、能转移、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对这12个字,我们该如何理解?
刘苓玲:“全覆盖”,前面已经讲到,市委的决定明确“农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这样一个目标,真正做到全覆盖。
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特别是各级政府财政支出,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普惠性的基本养老保障。让农民都能参保,体现了一个公平的权利。
“保基本”,就是要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中央确定每月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为55元,我市基础养老金标准定为80元,比国家规定标准高25元,基本能保证老年人的生活。
“能转移”,为保证我市范围内人员流动时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能转移,我市启动试点实行市级统筹。另外,我市在推进过程中,对业务标准、操作流程、信息系统的统一,为参保人员在我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之间无障碍转移奠定了基础。
“可持续”,就是各级财政有能力支付,广大参保人员能够承受,基金能保值增值。同时,要确保基金的安全,决不允许有任何挤占挪用。
“社保养老”给农民系上“保险带”
重庆商报:这个社保体系除了能给农民带来养老金外,还能带来什么?
刘苓玲:还能给农民带来一种安全感。在农村,时常会发生一些赡养老人纠纷的问题,虽然一个老人有几个孩子,可是有的子女条件不好,也拿不出钱来赡养,即使村委会干部介入,也收效甚微。
这种养老很不保险。而这个社保体系,让农民每个月都能按时领到一定的养老金。可以说,“社保养老”就给农民系上“保险带”。
无忧保遵循市场规则,响应政策号召,努力充当个体社保强力推手,解决个体用户社保及公积金咨询、缴纳、转移、手续代办等需求,并做好代理商招募、选拔和运营工作,发挥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保障个体社保权益,努力实现让人人拥有安定的未来的使命。
标签: 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