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商报记者 王佩诗 刘天瑶
合唱团、越剧团、魔术队……在温州各大社区活跃着各种老年人的文艺团体,他们时常奔波在去排练的路上,在市内各大广场、舞台以一副青春洋溢的姿态,频频露脸,档期则排得比职业艺人还满。一些优秀的老年文艺团体,更是积极地自筹经费,借助文艺汇演交流、比赛的机会,走出温州,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出市、出国演出一年四五场
温州老人有了“国际范”
说起前不久在新加坡的演出,陈阿姨一脸兴奋,“第一次在外国人面前演出,紧张又新奇,还带点自豪感。”陈阿姨说,刚退休那段时间生活太无聊,每天的日子就是吃饭、搓麻将。但自报名参加了几个老年声乐班后,生活就增色不少。
据陈阿姨所在的市图老年声乐班陈老师介绍,此次新加坡演出是合唱团成立两年多以来,第一次出国展示才艺。16名学员在为期一周的行程中,去掉两天的演出时间,还借机在新加坡到处游玩了一番,开阔了眼界。 无独有偶,市民王老伯最近也正跟自己的合唱团筹划着去中国台湾进行一次交流演出。
鹿城区老年大学秋韵合唱团成立两年多,由于表演出色,近几年出市展演、比赛的机会越来越多,近的到过绍兴、杭州、桐乡等,远的则去过沈阳等地,一年内稍大型的演出都有四五场,而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周边国家的交流演出邀请函也有不少。
放眼温州,合唱、排舞、越剧、京剧等各种文艺活动已然成为不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鹿城区老年大学越剧老师贾小萍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温州老年人的文艺水平不断提高,渐渐形成了“走出温州”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以老年人定位的优秀艺术团队不下30支,多来自各个老年大学、社区等,且多有外出温州交流表演的经历。随着来自各地演出邀请函的逐渐增加,老年人到外地表演的场次一年多达四五次,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老人愿意自筹资金,自发组织到韩国、新加坡等周边国家交流演出。
市内走穴演出每月平均十场
银龄才艺达人退休了更忙
五马街道老年居民何仁龙多才多艺,他爱好藏族歌曲,是瓯江之夜大家唱协会的会员,他喜爱魔术,四处走穴演出。到了节假日,行程更是排得满满当当。一年下来,每月平均得准备10多场演出,其中既有到社区助兴的,也不乏一些商演,活动范围则从社区扩大到各县(市、区)。何仁龙说:“最初,我只在社区小打小闹,名气传开了,兄弟社区的邀约也越来越多,不少乡镇演出也会邀我们去。”
近日,八仙楼社区的建新舞蹈队“考”上了市民艺术团,队员们的演出生活更加忙碌。据组织者王建新介绍,从国庆到重阳,她和她的学员们,几乎不是在排练,就是在赶场演出,每天几乎都是赶两场的节奏。“以前接到社区电话,逢邀必到,现在太忙了,推掉的比接下来的还多。”
今年五月,温州排舞协会成立,短短几个月,已吸收会员近200人。而协会成员,每月几乎都能接到2-3场演出。“没想到退休了,比以前还要忙碌,演出、比赛满档。”协会会长赵丽珍如是说。除了演出,排舞协会成员还常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比赛或接受外国专家的培训。“可惜现在我们水平还有限,且国际性的老年人比赛寥寥。要是有机会,我们希望能到外国去演出,展示温州老太太的风采。”
老年人自我要求高
恪守“一个都不能少”
昨天,今年65岁的薛阿姨在书房里,戴着耳机一遍一遍地练习着mp3里播放着的曲子,她告诉记者,重阳节这天社区里有组织老年人汇演,现在做最后的练习冲刺。像薛阿姨这样勤奋的老年学员并不是少数。
说起老年人的日常排练情况,鹿城区老年大学越剧班老师贾小萍感叹,这帮老年学员虽退居二线,却还保持着上班时的纪律与精神状态,日常排练几乎不会有学员迟到或者早退,遇到演出临近则会加班加点排练,保证排练“一个都不能少”。演出经费的筹集,则是老人踊跃自掏腰包,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市广新局文化处处长郑云表示,老年人退休后,文艺活动成了他们的主要心理需求,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艺活动的品味越来越精致,对自身素养要求逐渐提高,外出演出成了他们展示成果的平台,也备受老年人重视。而这些走出温州、走出国门的文艺老年人,强化了地域文化、温州文化的渗透,为温州形象做了免费宣传。分享到: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