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辜胜阻
和讯养老金消息 10月21日,2013中国老龄产业高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和讯网养老金频道独家网络直播该论坛。
全国人大常委、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先生在会上表示,对于养老,家庭应该是基础性的,政府应该起兜底作用,市场应该做高端或者中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面临多重困难,3/4的人照顾父母力不从心,社区养老应该是依托,政府要适时调整退休制度。
以下是辜胜阻的发言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与发展养老服务业”。
一、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
老年人的数量已经达到1.94亿,今年年底有望突破2亿,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对中国老年人口的预测是这样的,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是老年人口快速扩张的时期,并在21世纪后50年保持高位。图上红线代表85岁以上老年人,蓝线代表60岁以上老年人,联合国预测中,跟我们养老有关的是社会抚养率一路攀升,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抚养率是很重要的测量指标。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五大表现:一是基数大、比重高、增长快;二是需要特别照顾的“失能”、“高龄”、“三无”、“空巢”四类人群多,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三是养老模式,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由于农村人口高速流动,导致大量留守老年人,城市少子化;四是从城乡分布来看,农村地区养老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有5000多万,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达6.9%,高于城市比重;五是劳动力供给和养老资源同时减少会形成“用工荒”和“养老荒”。
最近有一本蓝皮书,书中提出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全世界少有的,劳动力已经进入负增长的拐点,不仅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老和富是同时并进的,我们不仅未富先老,而且未富先骄,一老一小。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分析,对消费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可能是个问号。对劳动力的挑战,用工荒表现的非常严峻。对产业来讲,可能是一个发展机遇。
研究报告认为,人口老龄化增加三大经济风险,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的风险;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失衡的风险;金融系统不稳定的风险,现在招不到、留不住,用不起。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不久前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积极应对老龄化是国家一项战略任务,过去是6章50条扩展到9章85条,未修改的有10条,全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有六大亮点:在老龄化战略应对方面,定位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形势非常严峻。
二、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的钱从哪儿来?服务从哪儿来?在怎样的社会网络中进行?谁来养老?争议很大,是政府还是家庭,谁来养老?家庭、机构、社区、市场,不仅是多主体,而且是多支柱,除了养老金之外,还有其它支柱,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以房养老”,还有养老金养老、企业年金养老,多支柱,不是一根支柱。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需要家庭、政府、市场、社区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得到解决的综合性问题,需处理好上述五者关系,尤其科学界定五者边界,家庭应该是第一支柱,但是第一支柱在弱化,特别是城镇化、老龄化,使家庭少子化,家庭支柱作用在弱化,但是我们还不能否认是第一支柱;政府应该起兜底作用,市场特别是专业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自身如何开发老年人“人口红利”,多层次、家庭应该是基础,是第一支柱,政府应该起兜底作用,市场应该是中段和高端,“三无”老人不可能靠家庭,就靠政府。
总体来讲,家庭应该是基础性的,政府应该起兜底作用,市场应该做高端或者中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面临多重困难,3/4的人照顾父母力不从心,家庭弱化,机构或者市场应该是多形式的老龄化,社区养老应该是依托,政府要适时调整退休制度。
三、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国家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把服务业分成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在生活性服务方面,新一届政府组成以后首先对健康服务业、对养老服务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养老问题涉及到健康服务业,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问题,非常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机构养老,使社会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政府角色从养老服务的直接供应方,转变为服务购买方和监管方,首次提出“以房养老”试点,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免征有关行政事业费。
不仅有政策,而且有行动,中央财政拨22.2亿元助力健康及养老等服务也发展,希望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够调动全社会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要化银为金,“银发经济”的巨大需求,从产业发展来看,又是一种机遇,产业链条很长,比如日本养老产业链构成中包括养老金融产业、养老劳务服务产业、养老医疗服务业等。银发产业是朝阳产业,国务院推动银发产业,我觉得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非常及时。
我国养老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结构失衡,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市场秩序失范,政府应该采取六方面的举措:
一是政府需做好养老“事业”与“产业”区分,养老中,一方面是事业,是公益性,是公共产品,是公共服务,特别是在“三无”老人问题上,农村有五保户,一方面靠政府,一方面靠社区,要更多的把机会交给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是产业,另一方面是事业,政府要做的是事业,对于产业,更多的交给市场。
二是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国有资本、社会公益性团体、民间资本、外资。
三是鼓励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特别是如何依托社区构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社区养老。
四是完善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的制度建设,国家拿20亿作为引导资金,但是,政府要做的是政府的供给,通过监管实现规范化管理,在部门之间构建协调机制,促进政策的落实,现在很多政策在实施方面、在执行方面出现了“堰塞湖”现象。
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面临多重困难,融资难、用地难、用人、运营难、盈利难,如何解决这“五难”,这是政府要做的事情,要给民间资本更多的优惠政策,刚才讲到土地优惠政策、贷款政策、财税政策。
五是划界机构养老面临的多种问题,养老机构数量不足与床位空闲并存,民间资本参与不足,机构养老制度建设滞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全国来说,机构养老只占1%,上海机构养老占3%,比例是1%、3%,我们看规模,上海市“9073”的养老格局,90%家庭自我照顾,7%社区居家养老,3%是家搬到养老院,养老机构数量不足与床位空闲并存,机构养老仍以公办为主,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不足,未来是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黄金时期,机构养老制度建设滞后,多头管理,操作不规范,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才队伍滞后,全国至少需要一千万护理名,目前只有22万,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只有2万多人,结构不合理,加强专业性服务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转变养老观念,增强机构养老的社会认可度,加强机构养老理念的宣传,使社会逐渐改变过度依赖家庭养老的传统理念。
六是推进养老体系多支柱建设,以房养老,国务院会议专门提出“以房养老”,“4+2+1”的家庭模式,子女赡养难度大,“以房养老”恰恰能改善“有房富人,现金穷人”的“中国穷老人”,“以房养老”面临五大制约:养老观念不适应,“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的传统观念,受70年产权限制,适用人群较小,跨国公司做了调研,80%意识到了老龄化的影响,不到50%已经采取了应对老龄化的行为,泰康人寿为老龄客户提供养老居所,福特、三星也在发展应对老龄化的产品,泰康在上海建立了养老社区。
以房养老现在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国务院提出要试点,南京做过,上海做过,有些银行也做过,上海民政局研究了7种“以房养老”的形式,部分地方“以房养老”试点,美国三种方式倒按揭,推进“以房养老”。
我们要构建多层次的养老网络,实现多主体的养老,包括家庭、政府、社会、单位、个人,但是我们一定要划分好主体之间的边界。养老资金来源方面,应该是多资金来源,要进行退休制度的改革,多形成多支柱,要形成多渠道的养老服务业投入来源、多样化的模式,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