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勾亦军
和讯养老金消息 10月22日,2013中国老龄产业高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和讯网养老金频道独家网络直播该论坛。22日上午讨论的主题为养老产业的投资与金融。
新时代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常务副总裁勾亦军在演讲中说,我很不同意一味地强调我们的养老设施供不应求的说法,然后一窝蜂地去大干快上“养老产业”。其实,在这一领域也存在有很多的无效供给,比如太差的地方是不是有人去?太贵的地方是不是有足够的客户?经济学人不应该仅仅讨论大的供求关系,还应该引导大家一起去研究有效供给的问题。
以下是勾亦军的发言实录:
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跟大家汇报一下这些年来我们对养老产业的思考,我是第四次参加这个会议了。
今天参会人数不太多,但并不表明养老产业不热。例如十多年以前我们提出“夕阳时分的朝阳产业”时还被人讥笑,现在大家不会这样了。这十多年来,形形色色养老产业还有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养老产业”已经形成强大的热潮,不完全统计,机构和个人办养老设施恐怕数以十万计。于是,我想在这种热潮之中提出一些冷思考。
一、 养老产业的目标群体
现在,大型的和超大型城市都出现了许多老龄地产,城市周边还有很多乡间的老龄公寓。但养老体系设计上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即只将注意力放在了健康老人群体,比如北京某某养老城名声似乎很好,也有了十多年历史了,但是接受的只能是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而给社会造成困扰的恰恰不是这部分老人。
再比如长三角乡间的老龄公寓,通常是有人把农民的房子拆了,然后盖起来,三楼、四楼甚或五楼卖给城里来的老年人,一楼、二楼留给原来的居民住。傍晚农民从地里回来时候常常带回一点新鲜的蔬菜卖给他们,其乐也融融。关于这种只针对自理老人的情况,就不用多说了。
如何面对即将成为家人和社会负担的半自理和非自理老人,有一家台湾企业是这样作的。去年论坛秘书长涂朝晖介绍我们在北京会谈了一下,我认为他们的作法应该受到鼓励和尊重,即以失能老人为服务的目标群体。这家企业虽然不大,在北京,他们觉得作五千平米规模比较好,但地产商只想拿出三千平米房子来,涂秘书长我们还在积极为他们协调中。我们认为,这种企业定位很值得业界重视,它可能是养老产业的蓝海。
我做近三十年的投融资工作,从资本和投资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当然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投资人,我们还应该注重社会效益,
二、 养老产业的误区和迷失
首先,老年地产绝不等于打上养老幌子的商业地产。更不应该由地产商作为与政府博弈和交换的工具,事实上不少人就是在用这个工具换土地、换项目和换增容。容积率等于什么?就是钱,就是利益。还有一些已建在建项目改头换面,是不是加一个大食堂、小公园、诊疗室就叫老年地产呢?还有没有适老设计和建造呢?真正的适老设计应该是一种针对老年人生活及居住需求的特殊性进行住宅设计的理念,其核心是精细化研究,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需求。当然,亚当斯密说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自己吃面包才给别人烤面包、给别人做鞋子、给别人做皮带的,这没错,但这并不能为以上的情况作解脱。而靠上述这些利益导向型的“养老地产”显然是解决不了养老产业化问题的。
其次,交易条件不确定性,往往使资本却步,而资本市场困扰。例如有一个号称天下第一的寿险养老产业项目,一位在北京的局级领导干部找他们说我有合法收入三百万人民币,如果不拖累我的孩子,三百万交给你们能不能养到我死。据说他们的精算师们经过很长时间的计算,两个星期后告诉客户说这不能确定,因为未来的通货膨胀我们不知道。实际上这种混淆了养老与保险的概念,交易条件又不透明的项目,客户不会满意,资本也不好进来。迷失在保险与养老之间,到底卖保险,还是养老,企业利益导向型,我曾经和两个寿险机构养老产业负责人进行了激烈辩论。
还有,就是一些“迷失”,可分为在高端和低端的迷失。例如有一个东部企业承诺只要进入我这个地方就可以配置四个秘书,我觉得挺有意思,我不知道这些中国老人工作时期有多少人有过四个秘书。比较高级的领导干部有多个秘书也正常,但同时有四个秘书的恐怕不多,这样的项目是给谁服务的?他的收费有多少人承受得起?再一个是低端迷失,例如看到有人在网上筹资说希望在地下室搞20个床位的项目,连这个钱都没有怎么能够提供老人们一个舒适体面地生存环境?我觉得上述两种迷失都值得反思。
三、 关于养老模式和专业人才
前面不少论者推崇社区养老,说我们讲中国孝道,应该和老人在一起,能作到吗?我不相信在座中年以上的同仁们都能保证每个星期和家里老人在一起,我自己也不敢保证,但力争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是不是离开社区就不能尽孝道地养老呢?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迷失。有一点其实大家都清楚:只靠居家养老是无法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的。只有我们把养老产业作的足够大足够好我们才能以正常的条件满足全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才能够吸引住和养住海量的养老专业人才。
昨晚论坛结束后跟来自台湾的段伴虬院长沟通了很长时间,他认为台湾养老业最大困惑不是钱,也不是科技,是专业人才。他是搞老龄福祉科技的人,我是业余爱好此业的金融老兵,我相信他的研究比我的要深入的多。段教授讲,在台湾最低层级的护师的税后净收入是六千元人民币(和我们有收入差),这样的人流失率非常大,所以台湾的现实是养老机构留不住人。他们的养老机构一般都不大,两百到三百床就算很大了,甚至包括长庚医院附属养老机构。因为人力资源的原因,导致没有办法吸引足够的养护对象。因此,突破人力资源瓶颈才也能够吸引资本规模化进入。
四、 无效供给案例剖析
我们很不同意一味强调我们的养老产业是供不应求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详细向大家报告一些案例。例如在燕郊有一个项目号称拥有两万个床位,但是有多少人入住呢?我带着坐着轮椅的老妈妈去,他们看这个老人还是不错的销售对象,于是竭力展示了内部情况。我的调研数据是:大概有三百位以内的自理老人,非自理老人也就是四五十位入住。设备确实很多很好,比如荷兰的天轨系统,坐在上面可以像工厂里的小天车般自如地控制。原意很好,方便且大大降低护理员劳动强度,老人也不会受被“搬运”之苦之伤。在荷兰等劳动力昂贵的情况下,这个东西很好。在中国是不是适用?比如问题是,现在的我敢坐,等80岁时恐怕我就不敢坐。所以,无论从整体来看,还是从局部来看,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我们有很多无效供给。除了这样大型超大型的无效供给,还有很多小型的无效供给,比如条件太差的地方,是不是有人去入住?经济学人不应该仅仅讨论大的供求关系,还应该引导大家一起去研究有效供给的问题。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两难”问题:“人死了钱没花完和人没死钱花完了”到底哪一个更可悲?哪一个更难过?其实从投资学的角度来看,所有大的企业、小的企业都有一个培育期,这个很正常。你看一个饭馆也好,一个学校也好,一个医院也好,都有培育期,培育期是必经之路。投入大的项目,培育期往往更长。动辄上万两万个床位,建设之前没有认真分析论证。没人入住了才在中央四台到处打广告,希望全世界人跟他合作。这就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多半是受了“养老产业供不应求”论点的蛊惑,至少是没有想过其投入是否能够形成有效供给。而其下一步,在没有合作者之前,管理者们一定说各位咱们要开源节流,普通员工怎么开源呢?那就节流吧,于是菜少了大概10%,馒头量也小了,肉也少了,服务人员也减少了。再于是,就是进入“飞行螺旋”式的恶性循环,更加少有人问津,更加糟糕的经营局面,甚至更加稀少的合作机会。养老产业热潮中一哄而上形成的许多项目都脱不掉这样的影子,这不仅恶化了他们的经营水平,也严重阻滞了新的资本进入。所以说,这是阻滞养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除了前述大家应该在养老热潮中保持冷静思考,筹划建设项目应该消除盲目性和创造有效供给之外。还想跟大家提出一些忠告:无论你作的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大型也好小型也罢,如果不能把项目投融资模式摆正确,你是不可能规模化吸引到资金的。也许某个天使投资人会投点钱给你,但是不可能做到产业化的。对于我们国家、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我觉得最严重的不是哪些个案化的东西,而是整体的问题。我们仅仅想依靠传统的办法是无法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我们必须在投资方面作出一些新的安排,作出一些新的制度上的创新,形成良好的投资和融资模式,这样才能够产业化的解决养老的问题。
五、 我们是谁及投资者眼中的理想模式
我也做点小广告。对我们中国人讲万无一失是一个梦想,可望不可即。但我们的信托业最近八年来表现不俗,大概有七倍次的万无一失了。就是说我们60几家信托公司8年来作过的七万多个信托产品中没有一个违约的,都是到期即付全额本金和预期收益率的。有一个全世界最违背投资理念的叫做刚性兑付,要到点给人钱。但也成就了金融界的一段长达8年的佳话。金融界违约的我就不多说了,各个子行业里都有。所以现在所有银行业、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指着名要投我们信托公司业界的集合资金信托,就是明证。
我进入金融这个行业是80年代末,下面让我从一个金融老兵的视角谈一下理想的投资模式应该是什么。
首先,“银发产业”这个词让人不大喜欢,我比较喜欢称之为“金色时代”,老年时人生金色的秋天。我们和一些有意投资养老产业的项目业主有一个想法,希望搞一个叫“金色港湾”的项目。好莱坞金色池塘般的憧憬,一个可望不可及之梦想的现实版:人生金色秋季里的温馨港湾。我们想应该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反向按揭。也就是大家争论很多的以房养老的一种。其实,很有意思,2005年我接待了一个日本人,他投资了以购买他项目终生使用权的方式的养老院。并成功进行25年实践之后,当年说他“一定会赔到要把裤子当掉地步”的人都跟他学了,日本“有料养老”也就是比公费高的自费养老业界现在很大一批都这样搞了。
第二,分时共享。老人家也有旅行的需要和要求,要在各地加盟和自建的养老设施间安排好他们的候鸟式迁徙,并且还是要在规范的和安全舒适的条件支持下进行。
第三,财产信托。形容人穷莫过于家徒四壁,但无论是房子还是无形资产也还都可以交给我们作财产信托。
第四,超越式医疗。把临床治疗与公共卫生两方面,也就是及时救治和无病防病等健康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三甲医院和安养设施落实到每一个老人的每一瞬间。至少保证老人家能够在15分钟内及时就医。
第五,全方位管护。基于世卫组织“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引入世界水平的规模化护理体系,辅以体贴入微的酒店化服务体系,以老人兴趣爱好分类的辅助体系,加上发挥其专业及能力余热的对口化传承体系等等。我们希望中间能给予他们更多情感和心理上的关怀,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让老人们获得积极健康的生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正态年龄分布。简单地说,就是无论社区养老也好,居家养老也好,还是一个专门的养老社区也好,一定不能是除了保育员就是老人。在老人家眼里那是等死站,没人愿意去住下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最近正在筹划一个试点。准备和台湾、香港及国内的一些养老机构沟通,打算在北京某问题企业的原有工业用地上,通过改建、创立进行一个尝试。并且,力争能较多地实践上述的理念。
各位同仁:虽然我们是养老产业的外行人,但有志于此,所以非常愿意与大家讨论、向大家请教,并期盼合作。
谢谢大家!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