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法制晚报讯(记者 王田 任佳) 昨日,北京急救中心、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在恭和苑双井养老院建立“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养老护理急救培训基地”。同时发布的一组数据让人惊讶:预计未来5年,本市将有47万名老人需要护理型照顾,而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只有4000多人,其中大部分老人只能居家接受护理。
“1个护工要照顾五六个老人,但工资水平也就在2000多元,还没保姆挣得多,谁愿意来?”此前记者已经对全市多家养老机构进行探访,发现不管是哪一类的养老机构,目前面临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用工荒。
工作辛苦收入少
回老家不敢告诉街坊
日前记者来到东城区最大的养老机构长青养老院,在这里上白班的护理员,少说每人也要照顾七八位老人。
75岁的于大爷生活不能自理,常年瘫在床上。男护理员老唐就把轮椅备好放在床边,又把于大爷从床上扶起来,双臂环在于大爷腋下,往上一提,一个160斤重的老爷子瞬间就被抽到了轮椅上。
老唐上白班时每天少说也要照顾七八位老人。把老人们挨个从床上搀起来,穿衣服、叠被子,收拾房间,一晃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每周一、三、五下午都有热水,这也成了老人们集中清洗的日子,老唐也要更忙些。
如此辛苦的工作,每月收入也就两三千元而已,不过对于老唐来说他很满足。
老唐干这行有8年,其实刚入行时也是机缘巧合。“我是农村的,没什么文化,这活儿年轻人又不愿意干。可不就我们这岁数的来么。”
虽然干起来挺顺手,但老唐仍有自己的苦衷。“到现在回老家都不敢跟街坊说自己的职业。”老唐叹了口气,原来说过,不少人都不能理解,甚至不屑一顾的口吻问他“怎么就干这个啊?”到后来老唐索性编个职业糊弄过去。
招年轻人来想都甭想
长青养老院的护理部主任晏庆华告诉记者,院里24位护理员多为“40、50”人员,大多来自外地。这20多人按早晚班分,一名护理员照顾七八个老人都算是少的。
“又操心又担责。”晏庆华说,这份职业想要招年轻人过来干,那是想都甭想的事。
之前新闻曾报道过乐居老年公寓有不少大专生来此工作,而昨天下午记者在询问过程中,负责人却称,“已经走光了,现在没有年轻人了。”之前一些护理专业刚刚毕业的学生来了之后,经常不到1个月就离职了,“因为照顾老人需要给他接尿、洗澡,好多小姑娘都受不了,来了没几天就走了。”
因为照顾老人很麻烦很累,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每周要工作6天,过年过节也不能回家,年轻人一般都无法忍受,所以只能招聘一些40多岁没有文化的外地人,“这些人对待老人态度不好,有时院方对他们批评管理一下,就又离开了。”这位负责人十分头疼地说。
这家养老院创办两年时间,目前有7位看护人员,其中只有1位在此工作时间有两年。
难招人!不管是对于公办养老院还是民营养老院,困难都是一样的。一家公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养老机构都属于“非盈利机构”,挣不着钱只能压缩成本。而想靠提高待遇吸引人,更是不可能。
据这位负责人称,虽然政府有给公办机构补贴,但都是在硬件设施上。招工的钱还是由他们自己出,节约成本自然也是首要考虑的。所以各家都差不多,有时连学历低的人都难招进来。“更甭提大学生了。说难听点,谁乐意挣那么少来给老人端屎尿呢?”
就业率高 却难留人
目前北京不少养老院都反映招聘专门护理工作人员困难,大部分养老院的护理人员都是四五十岁的外来人口,其中一少部分养老院有专门聘请外地一些护理院校的大专职高毕业生,“北京院校的根本没有。”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根据了解,目前北京仅有3所学校设有专门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而从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前往养老院从事护理工作,并且就业率在80%以上。
虽然就业率看着不低,但由于这个职位发展受到多方面制约,不少学生就业后也都会选择转行。
“近些年已经好多了,之前转行的学生比较多。”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福利系孟主任称,学校从2007年开始设立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每届学生人数在80—100名左右,基本上全都前往养老院工作。
孟主任告诉记者,在培养教育时,学校会专业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但大部分养老院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年轻人少,薪资很低,并且没有提升空间,所以学生就会离开。
同样,作为为数不多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在2010年设立了这个专业,每年招收人数在40人左右,就业率达到100%,基本全都前往养老院工作。
虽然好就业,但不少养老院都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看成廉价劳动力。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袁光亮称,每年毕业前夕都会有大批的养老院找到学校,希望能够要求学生去实习,但薪资都低得不能再低,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薪资,在这种条件下,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自然不愿意留下来。
对于这个行业,袁光亮称自己之前的几个学生都是在养老院工作后,现在自己开始经营起了养老院,能够学习经验和管理方法是不少学生愿意留下的原因。
香港用工有标准 建议内地涨工资
为了对比目前北京养老院的用人荒问题,记者询问了香港小光护老中心和康和养老中心,两所养老院称并无用工荒的问题。
其中,香港小光护老中心的负责人林先生向记者介绍,目前护老中心内护工的平均年龄在32岁左右,都是护理院校毕业或有专业护理知识的专业人员。
在护老院的护理人员主要分为三类,分别照顾全瘫、半瘫以及能够自理的老人,工资标准和待遇也不同,月薪为5000—8000元不等。
据了解,这些养老院大部分有政府补贴或是慈善家捐助,而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每个月能够拿到4000—7000元不等的津贴,所以老人一般不用负担太多的护理费。
“必须提高工资标准,才能提高人员素养。”林先生认为目前北京养老院护工工资在2000元左右确实有些过低,这方面可能是无法招聘到专业护理人员的主要原因。
康和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也介绍称,自己养护中心的护理人员最高月薪达上万元,护理中心的20多位工作人员中,基本上有超过一半都已经在此工作两年时间。
照搬香港行不通 用工荒暂时难解
“养老机构用工荒的问题短时间内还是"无解"。”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统计与调查研究所副所长翟德华今天上午告诉记者,虽然香港的优秀经验可以借鉴,但在内地却很难真正落实。
对于目前社会上呼吁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声音,这种大趋势不可否认。
但他认为民营机构管理者的“资质”不够专业是大问题。
“许多民营机构管理者本身就没有从事这行的专业经验,对这行不熟悉不重视,自然经营就不规范。”翟德华解释,民营机构终归要考虑运营成本,压缩成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招工“下手”。所以想达到香港那种高待遇还很困难。
再有社会大环境的“歧视”,也让这行专业人才流失不少。
翟德华说,据统计,从专业护理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仅有50%会从事这行业,但撑过两三年后多数也会放弃。
“除了苦累脏,最根本的是社会地位太低。”翟德华说这并不是提高待遇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内地养老机构管理水平和思想意识都没法和香港相比,即便有好的经验,也没办法照搬。只有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的影响好转了,才会慢慢解决。
文/记者 王田 任佳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