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老人院的护养区,相对最为独立和闭塞。这栋二层天井式建筑,楼上楼下安置了数十间房。有家人为老人另请了全陪式保姆,费用一般不低于两千元。加上本身的四级护理和住宿等费用,月均消费接近四千元。
院里的这棵茶花树,每天亲历着日出到日落,黑暗到黎明,时间从未停歇,明天太阳照样升起。而在此消磨时光的老人,时间对他们来说似乎是最无意义的……听保姆说,90多岁的梁婆育有9个孩子,孩子们都不怎么来看她。不过也是出于对老人的操心,孩子们每个月出资2000元,给梁婆请了这个50多岁的湖北女人做保姆来照顾她。
在老人院的护养区,不少家属都给老人请了保姆,加上老人院的费用,大概一个月总共要花费4000元。保姆们多半没有什么正式的培训,只是伺候老人的吃喝拉撒,另外做个陪伴。
梁婆的意识已经不是很清醒,几乎无法正常与人沟通,与保姆间的关系倒十分微妙。梁婆走到哪里,保姆就跟到哪里。这个湖北女人,根本无法听懂梁婆语无伦次的广东话。在跟梁婆的对话中,保姆说得频率最高的一句生硬的广东话就是—“训觉啊(睡觉啊)”。
入夜,梁婆还在灯火通明的二楼来回蹒跚踱步,她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他的衣领处,缝着一个小标签,写着“魏赞煌”三个字。因怕痴呆失智老人走丢,工作人员就给老人的衣服缝上姓名或家人电话。
金丝边眼镜、整齐的着装、流畅的谈吐,丝毫看不出来魏伯患有痴呆症。白天,他常坐在门口抄报纸,无论什么内容都抄,他说很担心自己会忘掉那么多认识的字。他常常失忆,不知道上次抄写时用的笔哪去了,当问及他何时来老人院时,他坚称中午刚来,因为退休了没事干,来这疗养。而其实,他在这已经呆了两年。
对于年轻时候的事,魏伯倒记得很清楚。曾经在建材厂做工人,什么时候参加工作,什么工种,哪年被派去学习,何时被提拔,他兴致盎然地可以一连贯全说出来。护工知道他当过工人,开玩笑地叫他“老领导”,而他似乎不喜欢这个称呼,随后在纸上写下“魏赞煌是大笨蛋”。
中午儿子前来探望,给他64岁的范姨无论如何都算是这里的“年轻人”。
瘦小的体型倒和她活泼开朗的性格相符,她是个推崇快乐生活的人。忙忙碌碌做了一辈子售货员,退休后意外接触到这个老人院,在“试住”几天后,她被吸引住了。在这里,范姨似乎找到了发挥余热的出处,文娱活动样样不落,在这里她似乎能找到自己的优越感所在。
当她决定真正入住这里时,家人十分反对。像她这样主动要求去老人院的,确实不多。而作为子女,也顾虑他人的眼光。范姨又转头劝说老伴一起入住,老伴表示坚决不去,最后勉强同意范姨自己去住。
今年暑假,老人院里不少护工的孩子都过来了,范姨又凭借英语特长,办起了小型辅导班。不管是要上初中的孩子,还是刚念幼儿园的小家伙,均统一授课。范姨心里很明白,一周就上这两个小时的课,学到多少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
专题摄影/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康健
这是位于广州的一家公办老人院,居住着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人群体。
他们为何选择住老人院的养老方式来安度晚年?是子女赡养的压力所迫,还是个人意愿所致?在老人院安度晚年,是一个选择题吗?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当下,家庭养老仍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因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大量的 “4-2-1”家庭产生,即将来一对夫妻要抚养一个小孩,同时赡养4名老人甚至更多,这会让很多子女赡养老人有心无力。调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身边无子女,独处的占36.6%;丧偶率为57%,女性高达78.2%;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占45%,家庭养老面临子女“空巢”、缺乏专业照料的问题。
随着这些老龄化问题的日渐凸显,物质上的养老资源、感情上的亲属陪伴,是老人物质和情感上的两大需求。就在今年7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不久的将来,养老院社区式养老,很有可能成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