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东方网11月5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你问我为什么要回来?没有为什么,这里就是我的家!”曾避难上海的前犹太难民、84岁的Betty昨天在小女儿的陪同下来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回忆了她和家人避难上海的故事,还走访了曾经在上海的家。忆及往事,她决定捐出当年在上海的婚纱礼服,作为纪念那段历史的见证物。
来沪避难
和平饭店外邂逅真命天子
Betty于1929年生于德国柏林,1939年至1950年随家人来沪避难。为了纪念曾在上海避难长达11年的历史,她撰写了回忆录《我曾经叫沙拉》,生动地讲述了她和家人避难上海的故事。这本回忆录目前已被翻译成中文。
照片上穿着典雅婚纱礼服的美丽新娘Betty已是头发花白的优雅老太太。“小弟弟、小妹妹、再会、吃饱了……”抖出记忆中的一个个上海话单词,她忍不住开心地笑了起来。
在提篮桥犹太人聚集区,10岁的她在上海度过了整个童年,在上海犹太青年协会学校读书(也被称为嘉道理学校),在和平饭店门口邂逅另一半,并在上海举行婚礼,到21岁离沪。这个城市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还记得第一次和我丈夫相识就是在和平饭店外的阶梯上,他是一个很英俊的男人……”Betty幸福地回忆说,当时穿着的古典婚纱是她的婆婆亲手缝制的,非常漂亮。“我的三女儿、四女儿结婚的时候也是穿同一套婚纱,现在这套婚纱挂在我四女儿的橱柜里,我和她打算把它捐给犹太难民纪念馆,让它回归原来的地方。”
Betty说,当时为了安置好犹太人,虹口还设立了犹太人学校和庇护医院。在那里,她学习了英语和一些中国话。她对上海邻居、公司里的上海同事的印象都很好,觉得他们很善良,也很乐于助人。
让Betty感到惊喜的是,她在上海的老朋友的孙女也来到现场。很多年前,Betty曾目睹这位当时还是四五岁的上海女孩跳舞,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女孩已成长为亭亭玉立的22岁妙龄少女。女孩接任已经过世的爷爷的班,成为纪念馆的新志愿者。
下一页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