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是业界领先的个体社保自助缴纳平台,全国首创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新型社保缴纳服务,全面开启中国社保自由缴时代。
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将成为老人。关注养老,关爱老人,就是关注我们自己;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就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民生工程。
金牛区历来重视老龄工作,区委、区政府以“关爱和服务城乡居民生命全过程”为工作取向,在不断扩大老年人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老年医疗保健体系、提高老年优待水平、健全困难老年群众救助体系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积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满足老年群众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让每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幸福快乐地享受晚年时光。
聚焦一:居家养老
养老服务送上门 独居老人有人照顾了
干净的地面,一尘不染的桌椅,有条不紊摆放的物品……家住文家东巷15号的陈世明爷爷是一位爱干净的老人,他穿着洁白的T恤,理了个清爽的小平头,面色红润,神采奕奕。这个85岁的老人刚从成都晚霞抚琴居家养老服务站吃完午饭回来,正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电视剧。
陈爷爷是独居的空巢老人,儿子虽然同住一个社区,但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照顾他。一年前,陈爷爷每天要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做饭,家里卫生也要自己打扫,还要独自外出理发。陈爷爷年岁已高,记性不好,有时做饭会忘关煤气,有时爬楼会走错楼层,令人担心。
2011年,成都晚霞抚琴居家养老服务站成立后,陈爷爷就加入到该居家养老服务站,接受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每天到吃饭时间,陈爷爷就下楼走到离家200米开外的服务站就餐,这里的饭菜都是按照老人的要求做的,饭菜咸淡合适与否,要不要辣椒,软硬程度如何,都先征求老人的意见。要是遇到下雨天,老人出门不方便,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会将饭菜送到老人家里。
每周,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还要上老人家里打扫卫生,陈爷爷家里窗明几净都归功于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陈爷爷每个月要理一次头发,服务站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每个月按时带上理发工具到陈爷爷家里上门服务。“我的头发是他们(工作人员)上星期给我理的。”陈爷爷摸着自己的小平头笑呵呵地说。
现在,陈爷爷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当成自己的儿女来依靠。有一次,陈爷爷把钥匙锁在屋里了,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马上找来工具帮陈爷爷开门。前段时间,陈爷爷爬楼梯时不慎摔伤,服务站工作人员得知后,每天带上药品去家里给他揉脚,让老人感动不已。
[民生解析]
金牛区全面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发挥该区社会化养老服务资源优势,依托社区医院、超市、家政公司、餐饮企业、物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就医、家政、送餐、购物以及志愿服务等多种上门服务。
同时,积极开展居家养老福利服务。为帮助散居孤老、高龄空巢及其他特殊困难老年人,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居家养老福利服务,重点帮助散居孤老、高龄空巢等特殊困难老人解决居家养老无人服务的问题。仅2011年,该区就开展居家养老福利服务达4896人次,深受困难老年群众好评。
该区还积极探索专业化、市场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从2009年起,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和成都有家有爱服务公司分别在该区开展配送餐、家政、陪医、陪聊以及临时求助等多种类型的专业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近3年来,两家公司已累计开展上门服务61436人次,配送餐服务43560人次,积极推动了金牛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目前,金牛区正在积极筹建区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中心,统一接受全区老年人的电话、短信、邮件及“一键通”等求助服务信息,采用定点或加盟的方式委托社区力量提供上门服务,以整合全区各类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形成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聚焦二:社区养老
吃住在社区养老服务站
老人有了温暖新家
在马家花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王书君婆婆正坐在走廊里织毛衣,细细的毛线在她指尖跳跃,灵活的手法,专注的神情,让人丝毫看不出王婆婆今年已93岁高龄。
王婆婆老伴已去世近30年,膝下有两儿三女,子女都非常孝顺。在来服务站之前,她在马家花园新二村跟小儿子住。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习惯爱好也不同。王婆婆每天几乎没什么瞌睡,很早就醒了,但小辈们忙完工作都很辛苦,需要足够的睡眠。她怕起床会吵醒他们,就几个小时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老年人牙齿不好,吃不动硬的,孩子们为了迁就她,天天跟着她吃煮烂的饭菜。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王婆婆主动提出去马家花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生活。
对于王婆婆来说,这家养老服务站就是她的第二个家。在这里, 每天有专人做饭,而且做饭前要征求老人们的口味。换下的衣服也不用操心,会有人将衣服一一收去洗干净。洗澡时有工作人员帮忙搓背,社区还会委派医生每周来为她们体检、量血压。
前几年,王婆婆身体很不好,做过5次手术,住进服务站时体重只有30多公斤。这两年在社区养老站里,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人也长胖到快50公斤了。每天早晚,王婆婆和老伙伴们都要锻炼身体,摆摆龙门阵,下午是固定的棋牌时间,晚上看看电视,生活很有规律,而且最重要的是不感到孤单。
在王婆婆隔壁,住着三朵“姐妹花”,86岁的钟瑞林,81岁的姜蓉、周素清,她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这里,她们的感情比亲姐妹还深。三姐妹每天一桌吃饭,一屋睡觉。在社区的休闲健身路径上,总能看到三姐妹一起锻炼的身影。儿女带来好吃的,她们都拿出来分享,集体生活过得惬意又舒心。
姐妹仨都把养老服务站当成了自己的家,她们觉得这里空气好,环境好,很愿意住在这里,既不用担心一日三餐,还有伙伴说话,再也不觉得孤单。
[民生解析]
金牛区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养老场所,2010年,该区出台了《金牛区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市率先对社会力量兴办、床位数在10张以上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按每个3万元的标准给予开办补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截至2012年4月,已依托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建立社区托老服务机构4所(分别是人北街道马家花园社区养老服务站、黄忠街道金沙公园东社区养老服务站、抚琴街道光荣社区养老服务站、抚琴街道西北街社区养老服务站),设有托老床位47张,开展社区托养服务684人次。2011年,人北街道马家花园社区被省民政厅命名为“社会化养老服务一类示范社区”,并先后得到了国家民政部和省、市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目前,金牛区正以各街道为主体,采取整合辖区公共服务资源、回收出租的公共服务场地及租赁社会场地等多种措施引进社会力量共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确保2012年底前每个街道办事处至少开设1处规模不低于10张床位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聚焦三:机构养老
开办养老服务机构 老人托养有了好地方
今年80多岁的孙婆婆来到金牛区银发老年公寓已经好几年了。她是重庆人,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她的小儿子虽在西藏工作,但家安在成都,看着母亲独自一人生活不能自理,就把母亲接来成都的养老院,这样在成都的儿媳妇就能常常看望她,有什么事也好照顾,而小儿子回成都就能与母亲团圆。
在老年公寓里,孙婆婆认识了一群伙伴,每天聚在一起聊聊天,有时还会打小麻将。“在这里有这么多人陪我说话,我从来没有感到孤单。”孙婆婆言语间尽是满足。
[民生解析]
截至2012年4月,该区有敬(养)老服务机构6所,其中公办1所、公办民助1所、民办4所,共计有养老床位1940张,共寄(托)养老年人1093人。养老服务机构除满足本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要外,还积极为其他区(市)县的老年人提供寄(托)养服务。
为强化对敬(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2011年该区还出台了《金牛区敬(养)老院管理制度汇编》,对其护理人员、财务管理、安全管理、门卫管理及考核评估等制度进行了全面规范。严格执行护理和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做到持证上岗,2011年累计培训达600余人次。
目前,成都市在金牛区规划有10个养老设施建设点位,金牛区正按照规划加大与土地业主单位的协调力度,按照规划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
聚焦四:医疗托管
医疗养老一站解决 重病老人得到全面照顾
对于67岁的周婆婆来说,金牛区驷马桥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是单纯的医疗机构。在这里,她不但可以接受优质的诊疗服务,还可以享受到专业敬老院一样的生活护理照料。
按她的话说,在这里看病就像住在家里一样,甚至比在家里还省心,“洗衣、送饭,家里该有的这里都有。相对于家里,住在这里生活和治病更方便,心里更踏实、放心。”
[民生解析]
金牛区还在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试点城市社区老人全托服务,这项服务主要面向社区老人,针对瘫痪卧床、因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身患多种内科疾病等需要全面照顾的老人,开展全托护理和临床治疗为一体的24小时全托全程式的生活和医疗护理服务。
2006年至今,金牛区驷马桥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先后接受了数百人次的全托老人,各种无微不至地服务受到了社区老人的一致好评。
彭念贵 全芑璇 张渝 文/图
众所周知,社保断缴的风险非常大,会影响到医保就医、买房、摇号、子女入学诸多方面,因此稳定、便捷、成熟、官方认证成了评价社保服务业的首要因素。无忧保自成立以来,专注个体社保和公积金服务,五大优势六大保障确保社保缴纳无忧,安全无忧,调基无忧,资金无忧,成为C端客户的首选品牌信任品牌。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