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抬棺老人

2018-06-13 08:00:02 无忧保

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编者按:

  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们的名字,曾经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上像金子一样闪光。今年是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60年过去了,那些最可爱的人后来都去了哪里,在做着什么,是否已经被遗忘?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关于一位志愿军英雄的。这个四川老人曾经在朝鲜战场上,仅凭一把枪和几个手雷摧毁了美军三辆坦克。但是转业后的他,默默回到了江津小城,成了火葬场里的“抬棺人”……

  “这个拉死人的老头,不是反革命就是右派分子!”

  县医院离火葬场有4公里,路面凹凸不平、坡陡弯急。他拉着车,不时停下来,用毛巾擦把汗,喘几口气,时时反过拳头,狠狠砸几下腰部,砸出“嘣嘣”的金属声。

  上世纪70年代,四川江津县人民医院太平间外,经常会见到一个头发花白、面目清癯的老人拉来一架板车,板车上放置着一个深色的木匣子。来到太平间后,他和助手利索地将尸体整理好,抬进木匣子,然后他操中杠,将尸体往火葬场拉去。

  那时火葬场还没有机动车,搬运尸体还靠人拉的架子车。县城里的人只要一见这人拉着这架板车,便惊恐地躲开,唯恐避之不及。即使这人不拉车,有人走过他的身边也要捂捂鼻子,似乎这位老人身上也有令人作呕的东西。

  县医院离火葬场有4公里,路面凹凸不平、坡陡弯急,一有汽车开过,便乌烟瘴气。拉尸体的老人,时常是汗如雨下,气喘吁吁;如是下雨天,则是满身泥泞。他拉着车,不时又停下来,用毛巾擦把汗,时时反过拳头,狠狠砸几下腰部,砸出“嘣嘣”的金属声。夏日太阳烘烤,冬天寒风刺骨。这个老人拉着板车,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咬着牙忍受着身上的伤痛,忍受着烈日或寒风的煎熬,忍受着人们轻蔑的眼光,还要面对亲人朋友的不理解。有人还鄙夷地指着他说:“这个拉死人的老头,肯定不是反革命就是右派分子,再不就是饿慌了找不到饭吃!”尖酸刻薄的语言时时钻进他的耳朵。老人闻言只是苦笑一下,不与任何人争辩。

  1972年夏日的一天,老头照样来到太平间拉运尸体。这天要拉的尸体,是一个患癌症肝腹水的病人,肚子大得吓人。刚进太平间,一高一矮两个护士推着另一具尸体进来,一急,车差点撞到在里面搬运尸体的老头。高个子护士一愣,歉然地招呼道:“哦,谭科长,今天又是您来了?”

  “什么,谭科长?”年轻的护士有些迷惑了,“护士长,你说的是哪个谭科长?”

  “就是他呀!”护士长指着搬尸体的老头,“你连谭科长都不知道,他就是抗美援朝有名的反坦克英雄谭秉云呀!”

  “哦,他就是谭秉云呀!”小护士一双眼睛瞪得像两粒杏仁,眼前这个戴破草帽、穿旧工作服、足蹬破胶鞋、长年在这里搬运尸体的人,就是小时候在画报上、连环画中看到的那个威风凛凛的反坦克英雄?

  “谭秉云?”小护士迷惑地眨着眼睛,“他那么大的英雄,怎么会来拉死人呢?”

  那个搬运尸体的老人依然不作任何解释,只是笑了。

  一人一枪,炸毁美军三辆坦克

  几个月后,在全军英模表彰大会上,军长彭德清紧握他的手激动地说:“谭秉云呀谭秉云,你把美2师堵了整整8个小时,我们有多少同志才能安全地撤过北汉江呀!”

  千真万确,在医院太平间搬运尸体的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就是当年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一级反坦克英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会议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的谭秉云。

  谭秉云,四川江津白沙镇人,1923年11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1月,谭秉云随部队进入朝鲜,在风雪中带领全班昼夜行军,全班战士无一伤亡,无一掉队,他荣立三等功。同年12月,部队投入更加残酷的战斗。新兴里一战,由于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受伤不下火线,勇猛追击敌人,殊死坚守阵地,又荣立了2次三等功、5次四等功。

  战斗中受伤的谭秉云,身上还带着两块弹片,就坚决要求出院,重返连队继续战斗。

  1951年5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动第五次战役之后,美军趁志愿军休整之机,出动了大批机械化部队,疯狂向北进攻,企图与一支突破我军北汉江防线的摩托化部队会合,以切断江南我军后撤之路,围歼我江南部队机关和后勤部门。情况万分危急,我军火速撤退。由于敌机狂轰滥炸,江面根本不能架桥。人多船少,部队只好就地伐木,用绳子连成无数长串横在江面,缓慢强行渡江。

  为确保南线我军转移,谭秉云所在的27军火速从东线赶到自隐里公路390高地,构筑野战防御工事阻击敌人,为部队撤退江北争取时间—这时,哪怕是多阻击敌人一分钟,都可能为一百名甚至一千名志愿军战士赢得过江时间。

  6月23日傍晚,班长谭秉云带着战士毛和在390高地下面的公路旁挖好散兵坑。这块地形是谭秉云精心选择的,路面很窄,一边是小河,一边是山崖,只要打坏一辆坦克,其余的坦克就会全部被堵上。次日黎明,一个个连成串的钢铁庞然大物,在晨曦中吼叫着从远方疾驰而来,一条公路上尘土冲天,坦克群巨大的怪叫声令人不寒而栗。这个坦克群连成的长长锁链,一直延伸到远山那边。

  谭秉云潜伏在野葡萄丛中,瞪着血红的眼睛,望着越来越近的坦克群。少顷,他离开工事,勇敢地向前爬去。为首的一辆坦克向谭秉云匍匐的地方碾了过来。从未打过坦克的谭秉云,直到坦克离自己只有十来米远时,一翻身单腿跪起,手一扬将手雷对着坦克扔去!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坦克却没有被“炸死”,喷着火舌继续向前碾来。谭秉云见状,不顾一切冲上公路,朝着坦克后边又扔出了一颗手雷。坦克被炸毁了,燃烧起来,可谭秉云也被一块弹片击中额头,鲜血流了下来,迷糊了他的双眼,他昏倒在公路边。

  不知过了多久,谭秉云又被一连串的炮声震醒。他用衣袖抹了抹眼前的鲜血,顾不上包扎伤口,摇摇晃晃奔下公路,沿着路沟迎着第二辆坦克冲去!冲到坦克跟前,他将最后一颗手雷掷向坦克,随着一声巨响,一团巨大的烟火冲天而起。打光了手雷的谭秉云,端起自动枪又向坦克扫射,将敌人的火力引向自己,让战士毛和绕到坦克后边,将第二辆坦克彻底炸毁。

  还未等到坦克火光熄灭,谭秉云一下攀上坦克,顺着炮塔上的天顶盖口送进一梭子弹,里面顿时传来一阵哀嚎。在派战士毛和到连部取手雷时,谭秉云又收拾了一辆美式吉普车。

  当太阳挂上浑浊的天空,受伤的谭秉云忍受着伤痛、饥饿和疲惫,炸毁了第三辆从他身边碾过的坦克。这辆坦克,浑身冒着火,炮弹和子弹在坦克肚子里噼噼啪啪爆炸着,吓得后面的坦克群一片混乱,全都没命地倒着车,漫无目标地将炮火一阵乱轰之后,掉头离开这片地方,再不敢贸然前进。

  就这样,没有工事,没有堑壕,没有一门火炮支援,谭秉云这个普通的战士,一个人、一支枪、几枚手雷,对付了美军庞大的重坦克群!他炸毁美军3辆坦克、1辆汽车,和战友歼灭敌人13名。美军的装甲部队北进的道路,被这个机智勇敢的战士成功地堵在390高地下面整整一天,创造了我军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几个月后,在全军英模表彰大会上,军长彭德清紧握他的手激动地说:“谭秉云呀谭秉云,你这孤胆英雄,真是天底下最大的救命菩萨呀!你把美2师堵了整整8个小时,我们有多少同志才能安全地撤过北汉江呀!”

  带着三等甲级伤残,他悄悄回到故里

  谭秉云气喘吁吁地拉着车,汗如雨下,他们拼命将车拉上高坡后,两个拉边绳的工人,发现谭秉云腰部渗出了血水。原来,他身上的“钢背心”早已磨破身体,血水混合着汗水,从他身上渗泻出来。

  1953年冬,谭秉云带着满身伤病,背着背包悄悄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他没有惊动地方任何一个领导,悄无声息地走进江津白沙镇一间小平房里。这里有他年迈的父母、两个弟弟和一个弟媳。

  在此之前,1951年9月29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他。10月3日,他作为志愿军国庆观礼团代表,又出席了朱德、彭德怀、聂荣臻、叶剑英等领导为英雄们举行的酒会,这些开国元勋们一个个向他们敬酒。当聂荣臻元帅得知谭秉云和他是老乡后,带着未改的乡音,亲切地和谭秉云交谈起来。1952年夏天,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在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陪同下,在朝鲜志愿军总部接见了谭秉云,对他高度赞扬。

  如今,谭秉云带着一级战斗英雄、一级反坦克英雄、特等功臣、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和三等甲级残废军人证书回到了家乡。

  谭秉云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他再没有在家乡提过战场上的事情。转业到地方后,他担任过县公安局副股长、县民政科科长。任职5年后,他又主动下基层到一个偏僻的小厂当厂长。在这家耐火材料厂里,他与那些工人没有什么两样,照样是光着上身,身上全是烟灰,汗水和烟灰混合在一起,看不出一点本来的颜色。砖烧好了,要运到几十里外的火车站去,全靠板车人力拉,路上要走四五个小时,还要爬一座高山,往往是上午装车,摸黑才能回来。每次谭秉云都拒绝工人们的劝阻,自己拉中杠,不管风里雨里,再累再困,他都咬牙坚持着拉车送砖。

  谭秉云是三等甲级残废军人,头部还有弹片,腰部受过伤,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站久了,腰痛;坐久了,腰也痛;连睡久了,腰还是痛。没有办法,他只好穿“钢背心”来固定伤残的腰部。长年超强劳动,有时腰痛得如针扎火灼,痛得他冷汗淋漓,可他从来都是咬着牙一声不吭。“这点伤算什么,哪能跟战场上比呀!”他总是若无其事对工人们说。

  有年夏天,谭秉云和两个工人又拉砖去车站。天上是炎炎的烈日,地下滚烫灼人,谭秉云气喘吁吁地拉着车,汗如雨下,他们拼命将车拉上高坡后,两个拉边绳的工人,猛地发现谭秉云腰部渗出血水,染红了汗衫。原来,他身上的“钢背心”早已磨破身体,血水混合着汗水,从身上渗泻出来。“谭厂长……”两个工人眼睛一热,一把从他手里抢过中杠,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在耐火材料厂一年多,谭秉云光着上身,不知和工人们一起从窑里搬过多少滚烫的砖;拉着板车,不知在崎岖的山道上挣扎着爬过多少个来回。这一年,这个厂不但扭转了亏损,还盈利3万多元,令县里的领导吃了一惊。在三年自然灾害极其困难的日子里,这个谭厂长,没有克扣过工人一两粮食、一分钱工资。不仅如此,这些衣衫褴褛、肚子饥饿的工人们,没有一个没吃过谭秉云挑粪浇水种的菜,打猪草亲自喂的猪。“谭厂长他不像是我们的领导,他只是我们工人最亲的弟兄!”一个头发已经苍白的老工人如是说道。

  4

  挑战土葬旧俗,他拉着板车亲自上

  谁家死了人,他经常是亲自登门做工作。工作做通了,他亲自将死者搬上板车拉走;工作做不通,弄不好还会让人骂得狗血喷头;有那恼羞成怒的,还会撒野发泼向他动拳头;有时死尸拉到半路或火葬场,人家反悔还追来要弄回去土葬。

  向几千年来的土葬世俗发起挑战,全面实行火葬,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识啊!在江津,首先向土葬旧俗挑战的,就是英雄谭秉云。

  1967年,县里决定在郊外的猴子山下修建火葬场,时任民政科科长的谭秉云立即自告奋勇承担建场任务。从选址、设计到施工,他亲自指挥,亲自动手。几年时间里,他顶着“文革”的干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完全忘了自己是个伤病人。由于经常吃生冷东西,他在朝鲜战场患的旧病复发。实在熬不住了,一去医院,胃就被切除了三分之二。手术后需休息两个月,可他去重庆住院不到一个月,又返回了工地。

  1971年,火葬场建成,但当地没有人敢为死者整容、穿衣、搬运,更不用说搬进炉膛焚烧、收集骨灰装殓了。为了尽快推行移风易俗文明火化,又是这位从战场上下来的英雄,亲自拉着板车上医院接运尸体、为死者穿衣整容,并亲自套上围腰,将尸体搬进炉膛给工人示范操作。

  当时在江津小城,人们谈火葬而色变,社会上的流言更是传得稀奇古怪。有人说,尸体被放进炉膛,先要开肠破肚,不然人会像气球一样被烧得爆肚;炉膛那么大的火,烧得尸体会一抽筋坐起来;尸体火葬了,没有全尸,只剩一把骨灰,而骨灰只是胡乱铲上一些装殓……面对各种流言,作为民政科科长的谭秉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宣传火葬,他忍受着高血压、肺水肿、胃溃疡等七八种疾病和战争留在他身上的伤痛,走街串巷,跋山涉水,四处磨破嘴皮,向群众宣传火葬的好处。

  这一下乡往往就是十天半月。谁家死了人,谭秉云经常亲自登门做工作。工作做通了,他亲自将死者搬上板车拉走;工作做不通,弄不好还会让人骂得狗血喷头;有那恼羞成怒的,还会撒野发泼向他动拳头;有时死尸拉到半路或火葬场,人家反悔还追来要弄回去土葬—唉,难哪!

  有好几年,谭秉云都是在这样艰难而尴尬的境况中强撑着。

  过春节时,家家团圆之时,地处荒郊的特殊场所—火葬场却显得阴森恐怖;周末的夜晚,这里更令人精神紧张心里发虚,因为职工们都害怕一个人值班,每到节假日,整个场里只有谭秉云一个人独伴孤灯守着场地。

  有年正月初一,他接到电话,立即到城里去拉回一具死尸,一个人点火将这具尸体烧好。还有一年7月1日,他给场里的工人放了一天假,自己又成了留守人员。这一天,他又亲手将两个死者的灵魂送进了圣洁的天堂。在烧一个溺水而亡的尸体时,这具尸体已经高度腐烂,面目狰狞,恶臭熏人,在将尸体送进炉膛时,谭秉云伸手去抬,却抓了一手的肉皮。

  经过几年艰苦工作,谭秉云终于在江津打开了火葬工作局面。在所有焚尸的炉前工作中,谭秉云的技术最好。当时,别人火化一具尸体要用五六百斤煤,而他只用150斤左右,而且烧出来的骨灰最令死者家属满意。在谭秉云的言传身教下,短短几年,火葬场节煤就达七八百吨。

  岁月的风霜吹老了英雄。这之后,谭秉云还担任过县民政局副局长等职务,可无论职务升降,无论工作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坚守着一个原则:就像在战场上一样,绝不给组织讲任何条件,提任何要求。1983年春,他给县委组织部写信:“我今年已经59岁了,自参加工作到现在,虽然已经30多年,但因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有为党和人民作出多大贡献和成绩,感到很惭愧。我头部受过伤,工作起来感到困难,这样在工作岗位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党的工作造成影响,特向组织上提出提前离休的申请……”组织部的领导们传阅了这封信,不少同志读得眼睛发潮—特别是那些做了点工作就沾沾自喜自命不凡,就向组织上伸手要权要官,惟恐吃了点亏的干部,在这位老英雄面前该感到汗颜。

  离休后的谭秉云,并没有在太阳伞下无忧无虑颐养天年,他把自己全部的爱都转移到了那些缺胳膊少腿、耳聋口哑、呆傻无依的残疾人和孤儿身上。每逢节假日,他都撇下自己的亲人,到福利院或孤儿院和那里的老人孩子们一起度过。年过花甲的他,给老人们送去温暖,给孩子们讲故事捉迷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给残疾人谋条生路,他带着一帮残疾人前往白沙镇,找到镇上的“何板鸭”,请求他收自己和这帮残疾人为徒弟,让残疾人能自己养活自己。

  2001年7月15日,78岁的谭秉云因病去世,江津市委书记主持了他的追悼会,上千人自发前来,向老英雄告别—成为英雄后的这几十年,虽然谭秉云没再建立惊天动地的功勋,却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一个真正的、高大的共产党员形象,配得上一枚崭新的、沉甸甸的勋章!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