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冬日的北京街头,流浪老人需要一个“家”

2018-06-16 08:00:02 无忧保

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新华网北京12月7日新媒体电(记者 夏冠男)在北京,有一群志愿者专门在寒冬,为街头的流浪者送上衣物、食品,用人性的关爱温暖人心。7日,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专访了这个专为流浪老人提供救助的民间救助公益组织—“随手街头救助”,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了北京街头流浪老人的相关生活状况和民间救助志愿者的酸甜苦辣。

  一个不起眼的小院,艰难撑起公益救助一片天

  “随手街头救助”,是“随手公益基金”下设的一个项目。从通州北苑地铁站下车,记者费尽周折才在五里店西路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找到了“随手街头救助”基地的办公场所—一个类似废品收购站的破落小院。接受记者采访的“随手街头救助”项目负责人樊银华,则更像是一个打工者—穿着污迹斑斑的棉服和工装裤。唯一体现他志愿者身份的是头戴的一顶志愿者小红帽。

  “我们主要接收全国各地朋友们捐助的衣物、书籍、家电等,把捐助品再转运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在冬季,我们还会组织志愿者到北京各个地方,对流浪者进行救助。”在小院平房阴冷、堆满杂物的“办公室”里,樊银华给记者介绍,他们现在通过微博平台开展的募捐的活动,正进行得有声有色。

  樊银华说,像“随手街头救助”这样规模的公益组织目前全国很少,接收捐赠量大。为此,“随手街头救助”有一个专门的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接收列表微博、短信自动通知捐赠人、出库扫码、库存报表、各地募集点网络标记等功能。募集来的物资和资金,每周都会在微博上公示,做到全程公开透明。

  在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樊银华不断接到前来捐助者的电话,接待了5名前来捐助的热心人。北京市民李宗杰自己开车到基地捐助了14件衣物,并且帮忙分拣。

  “对于这些热心人,我说不出太多话语,只有一句感谢!”据樊银华提供的数据,今年11月30日至12月6日,募捐人数220人次,捐助物品12991件,发放3批,合计19911件。

  流浪老人需要一个“家”

  樊银华说,“随手街头救助”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是救助街头的流浪人群,特别是流浪老人。得知“井居”老人的事情之后,从事救助志愿者工作十几年的樊银华表示痛心:“他们太需要一个"家"了!”

  樊银华曾经从事建筑行业,关注城市底层的流浪者已经十几年。2011年他成为“随手街头救助”的负责人,开始关注冬季在北京街头流浪者的生存情况。“虽然这两年流浪人数少了,但是他们的生存现状仍然不乐观。”樊银华在救助过程中发现,在北京站和北京南站附近都有一个流浪者固定群体,他们绝大部分是老弱病残者,生活无依无靠。樊银华初步估计,他这几年来接触过的散落在北京各地的流浪者有五六百人。

  这些流浪者的“住所”令人难以想象。有的在桥墩下,有的在水泥管道中,有的甚至在排水涵洞里搭几个木板就成了床。樊银华告诉记者,一次救助过程中,发现的一名60多岁的男性流浪者,身上裹着数十层绿化用黑色塑料薄膜,里边穿着一层破旧单衣,在寒风里瑟瑟发抖。

  每年在北京入冬后,樊银华和志愿者们一周至少三次到流浪人群集中的地方进行救助,如果遇到下雪天气,他们每天都会跟踪回访这些流浪者,为他们送上棉被、军大衣、食品等。“最长的一次,连续八天我们一直奔走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就怕他们挨饿受冻。”

  今年入冬以来,“随手街头救助”已经对登记在册的流浪者进行了两次救助,共发放了100件捐赠的军大衣和250床棉被,涉及被救助人员198人次。

  “随手街头救助”的救助计划原本给流浪老人提供了临时住所,但是这一做法只持续了3个月。2011年,“随手街头救助”基地曾设在北京丰台南苑附近,临时租用了一个四合院和一个库房。志愿者们会给救助回来的流浪老人提供床位和棉被,每天还会给5元的生活费和食品。但是由于被救助人员数量大,按照规定库房也不能作为救助站,为流浪人群提供住所的救助方式最终搁浅。

  不光无法给流浪者提供住所,现在“随手街头救助”基地的办公用房也很难保证了。据樊银华介绍,目前在通州租用的办公场所今年11月上旬已被通知无法再继续使用,“没有办公场所,我们的公益组织就要瘫痪。”

  流浪者救助遭遇尴尬,路在何方?

  很多网友不解,政府部门每年都在加大对城市生活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力度,这个群体的数量并没有大幅减少并消失,是何原因?

  樊银华说,他接触的流浪者中,一些人过了二三十年的流浪生活,再让他重新过回原来的生活,他们不习惯;另一方面是一些刚刚开始流浪生活的人自尊心特别强,不愿意接受救助。

  另一个原因是,政府层面对于流浪者的救助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樊银华介绍说,按照国家民政部2003年8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里边规定了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自身身份要符合多个条件,而且要能提供身份证件、社保情况、流浪原因等情况,并且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如需延期还需申请批准。

  樊银华认为,政府这种“只救不养”的救助模式和种种限制条件有其原因和依据,但也使得流浪者群体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减少。对流浪者生活的关注和救助后持续的跟踪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可能是政府部门一时难以实现的,“正因如此,拓宽救助渠道,让更多民间力量参与救助是可以探讨并尝试的”。

  让樊银华感到尴尬的是,对于他们这个民间公益救助组织,政府部门没有反对过,但也没表示过支持。“我们从没得到过政府的支持,他们也没有上门跟我们探讨过相关的事情。”樊银华说。

  记者采访的“随手街头救助”志愿者们都表示,希望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公益救助,互相补充。他们建议,建立起国家层面的立体救助体系,完善救助机制,保证流浪乞讨人员衣食住的基本需求;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管理这些人员时应该更加人性化,多些引导,杜绝粗暴的驱赶等行为;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能够给民间公益救助组织一个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多些鼓励和支持。

  在结束采访之前,樊银华一再向记者表示,希望“随手街头救助”能有固定长期的办公场地,让全国各地朋友们的爱心能够通过他们传递。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北京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