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记者刘玥摄影报道:家住南昌市西湖区烟筒巷社区的李琳老人,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从1949年开始写日记,笔耕不辍64年,日记总字数近千万。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那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日子,那些中国经济开始发展的日子,都被她用笔记录了下来,日记记录了一位耄耋老人的一大半的人生,变成了老人珍贵的一笔人生财富,也成为新中国沧桑巨变历史的见证。
李琳写下近千万字日记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写日记
李琳在16岁参军,参军之前只断断续续读过五年书,但是李琳的父亲原是私塾先生,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琳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
1949年李琳南下到江西后,她所在单位的首长对她说:“小李,你才十几岁,建设中国要靠你们年轻的一代,要有文化,有知识,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不如你开始写日记吧。写日记最能提高文字水平。”首长还亲自用毛边纸给李琳订了一个本子,从那时开始,李琳开始了自己的日记生涯。
从那时开始,李琳把一天的感受和见闻都记下来,没想到这一写就是60余年。60年来,老人写下的日记有近千万字,其余的日记老人都细心地保存着,如今留下来的也有800万字。
60余本日记刻印不同时代
上世纪70年代后,李琳经历了“下放”的日子。李琳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起,她的日记早已不是“流水账”,而是具有故事性。《山路弯弯,家在何方?》、《寡妇村的由来》……一篇篇日记记录了那个特殊的年代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李琳回到了南昌,到了江西省保险(放心保)公司,在日记中她又记录了创业期的艰辛。在随后的日记中,李老又用自己的笔记录的中国沧桑巨变。
60余本日记记载着李琳几十年来实实在在的生活,真真切切的感情,曲曲折折的经历,坦坦荡荡的人生。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