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扬州漆器如果使用国漆制作,不但色泽更亮,且保存时间更久远。不过,国漆制作工艺复杂,目前省内只有江都一位工艺师,且年过七旬。近日,记者探访这位工艺师,揭秘国漆制作过程。
探访国漆工艺师
巧遇外国留学生
江都区东方红路的一个弄堂里,记者探访工艺师朱元章时,巧遇马来西亚留学生颜慧敏,她是南艺学生,陪同她的是江都漆画“非遗”传承人、漆画大师吴迎发。
“我专程来拜访朱师傅。”颜慧敏介绍,她在马来西亚华侨家里作客时,曾经看到过漆器,觉得非常漂亮;她的老师对这种用天然材料制作的漆器十分推崇,并给她讲了许多关于国漆的传奇故事,使她产生了浓厚兴趣。
朱元章家分为三间,东边卧室,西边外侧放着12桶已经制好的漆,里面则是加工作坊。吴迎发向颜慧敏介绍,国漆又叫大漆、生漆,这些制好的漆分为底灰生漆、脱胎底漆和推光漆等几个品种,现价220元/斤。
“朱师傅的作坊虽然看起来很简陋,但是他做出来的漆质量非常好,他是省内唯一的国漆工艺师,江苏省周边的用漆单位都要来这里买。”吴迎发介绍。
推漆工艺
搅拌需要七八十个小时
知道了颜慧敏的来历,朱元章十分高兴,“我可以演示给你们看看,现在关心国漆的人太少了。”
朱元章首先展示了制作国漆的原料:漆树的汁液,这是一种褐色的油状物质。“我们江苏没有漆树,这些漆树的汁是从陕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买来的。”朱元章介绍,漆树汁里面有很多杂质,所以要先过滤,然后倒进离心机进一步去除杂质。
“第二步叫推漆,做法看着简单,但是制漆所有的秘密就在这里。”
推漆的工具是一套搅拌系统。作坊里有一只直径约2米的木盘子,一根横臂上装了4只木质的铲子,横臂装在电动机上,这就是搅拌器。朱元章把过滤后的漆树汁倒进木盘子,打开头顶的红外线加热灯,启动搅拌器。4只铲子像炒菜一样转着圈子搅拌原料。
“一边搅拌一边加热,目的是把树汁里面的水分去除掉,同时树汁会产生化学变化,颜色变深,最后就成为了我们需要的国漆。”吴迎发介绍,推漆的关键是对温度和时间的掌握,而这两点可以写成一本巨著。
树汁加热后,漆味变浓,颜慧敏感到有些不适。朱元章说:“推漆的过程要七八十个小时,我们到外面坐坐;过去全部要靠人工,现在可以机械代替。”
七个师兄弟
唯有他一个人学成
在作坊外面,朱元章向颜慧敏讲起了他的制漆生涯,“我是在老街上的"源和漆庄"学制漆的,我师父叫许铭芝。我从1960年3月开始学,到现在已经做了54年。”朱元章介绍,和他一起学艺的有7个师兄弟,最后学成的只有他一个人。
朱元章介绍,学制漆有两大“门槛”:一是进门拦路虎,二是一生没有干净的衣服穿。“生漆虽然是用天然原料制作的,但是漆树汁里含有刺激性的物质,有的人会不适应,比如生漆疮、过敏等,这类体质的人,师父都不会教的。”
朱元章指着他左眼上一小块发红的皮肤说,“这是我前两天不小心溅上去的,当时就擦掉了,皮肤还是发炎了。所以如果对漆过敏,是绝对不能干这行的。”
“而那些生性注重外表,爱好穿着的人,一旦生活条件好起来,就会动摇,如果有机会,就会放弃制漆,改入其他的行业。”朱元章表示,他带过几个徒弟,最后都没有学成,嫌制漆脏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对我来说
找一个徒弟最重要
朱元章介绍,5年前,一个上海的老板想投资生产国漆,请他去负责技术,把这套设备原封不动搬过去,但是朱元章没有同意,“我年纪大了,只想在江都住着,不想去上海了。”
朱元章感叹,现在制漆的人越来越少了,“整个江苏省就我一个人在做,去年一个工厂搞过,但是质量不过关。”朱元章介绍,今年年初,他向扬州漆器厂的领导表达了要退休的想法,引起了行业的担忧。
吴迎发表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扬州地区的漆器、漆画行业已经走出低谷,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其中高端产品离不开国漆,如果朱元章不生产了,扬州的用漆行业就要大费周章了。”
江都区工艺美术家协会赵兴华主席介绍,目前朱元章仅有一个助理工艺美术师的职称,还是几十年前评的,协会计划让朱元章参加明年的工艺美术师职称的评审,同时为他争取“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通过职称和“非遗”来肯定制漆技艺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帮助找到合适的徒弟。
“对我来说,找一个能把制漆技艺传承下去的徒弟,是最重要的。”朱元章表示。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