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是业界领先的个体社保自助缴纳平台,全国首创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新型社保缴纳服务,全面开启中国社保自由缴时代。
证券时报记者 陈春雨
最近几个朋友聊到企业年金的话题,大家都是普通员工,有的就职于中国最大的IT公司,有的在香港上市的地产公司,还有是国企员工,福利都不错,特别是IT公司那位,通过公司无息住房补贴在一线城市买了房,房子增值就有数十万。
但是,这些人都没有购买企业年金,或者说,他们的公司没有企业年金计划。其中有位朋友是人力资源(HR)出身,他所在的公司一度想增加这个福利,后来征求员工意见,反对声音居多,也就放弃了。
员工反对,主要是觉得企业年金不划算。一来收益不太高,二来怕自己跳槽。我国现有情况下,企业年金并非强制推行,员工在A公司时有企业年金计划,但跳槽到B公司,B公司没有,缴纳就中断了,而这笔钱只有在员工退休之后才能拿到。想想吧,如果员工在A公司工作获得企业年金3万元,30年退休之后拿到这笔钱,届时这3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还有多少?HR说,他们事后讨论,企业年金更合适希望在现在单位呆一辈子的中老年员工。
从更深层次来讲,现有的企业年金计划存有诸多弊病。比如中国从2006年开始推行企业年金计划以来,发展模式雷同,基本框架是单一计划,就是由某个单一企业选择多个投资管理人。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投资管理人并非是员工选择,而是企业代选,这是否代表了员工的意愿呢?如果业绩不好,员工是不是可以更换管理人?此外,一个公司上上下下成员众多,有20岁出头刚从大学毕业的小青年,也有40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一样,对生活的追求也不一样,但都用的是一个投资组合,是否恰当?更重要的是,有的中小企业的年金规模一般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之间,一般的年金管理机构很难建立这么小规模的单一计划,因此采用企业年金的多是盈利较好的大型国企和垄断性行业,也被戏称为“富人计划”。
从政策推动力度来看,政府显然是希望将企业年金推向更多的人。本月初,人社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联合出台《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23号文)及《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24号文)。前者拓宽了企业年金的现有投资范围,后者则允许企业年金管理人发行养老金产品,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固定收益型和货币型等,改“一对一”为“一对多”,降低成本并提高投资效率。对于两个文件,业内自是拍手称快,特别是后者,被认为是“中国式401K的一个载体”,它为员工选择提供了通道,就像是美国401K计划。美国投资面对的是一个养老产品超市,有各种产品可以自由选择。但中国是否能做到这一点,恐怕还要画一个问号。
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到4、5月份大家都在忙一件事情,就是到银行和保险公司购买养老产品,而且银行也会在这个时候提供一个短期贷款,为什么大家会主动去做这个事情,因为他发现,这个月购买了5000元的养老产品,下个月就可以得到4000元退税,这就是看不见的一只手。而在中国,退税政策的实施有多难尚且不论,年收入超过12万元主动报税的人数也只有几百万人。如果说在美国,税收优惠之于企业年金的重要性就如同引擎之于汽车,那么中国的引擎在哪里还看不到。
从一线反馈的消息显示,有的企业尽管已经开展了企业年金业务,但其所追求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他们希望员工能够享受这一福利待遇,但不要过多地做有风险的选择。有一位精算师说,她曾为一家外企做过企业年金的计划,根据风险承受能力不同设计了3个产品,员工可以在这3个产品中做自由转换,为了防范风险,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默认选择是最保守的那款产品。两年过去了,6300名员工中仅有两名做过投资转换,这样的结果显而易见,公司不鼓励,员工也不积极。而国外的一些公司,会聘请一些第三方机构为员工的养老金产品提供意见。当然,公司仅是桥梁,费用还是员工自己掏腰包,中国的员工会愿意出这笔钱做一些风险投资尝试,还是就默认公司为其选择的最保守方案,从目前来看,我认为后者可能会打败前者。
众所周知,社保断缴的风险非常大,会影响到医保就医、买房、摇号、子女入学诸多方面,因此稳定、便捷、成熟、官方认证成了评价社保服务业的首要因素。无忧保自成立以来,专注个体社保和公积金服务,五大优势六大保障确保社保缴纳无忧,安全无忧,调基无忧,资金无忧,成为C端客户的首选品牌信任品牌。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