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2018-07-05 08:00:02 无忧保

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去年冬天的一个上午,76岁的葛立梅坐立不安,因为郭书箱老人的电话始终没人接听。葛立梅手里攥着电话,不断地拨打给郭书箱的亲戚朋友;她又找了两个街坊邻居去郭书箱平时常去的地方寻找。两个半小时过去,全都一无所获。情急之下,葛立梅打算去派出所报案。就在这时,郭书箱来了。

  看见郭书箱进屋,葛立梅一把抓住他的胳膊,问:“你去哪了?”郭大爷赶紧解释,街坊有个老人摔了一跤,他陪着去医院检查。因为事发突然,他没来得及“请假”。

  这就是葛立梅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 给社区的空巢老人打电话。83岁的郭书箱,就是其中一个。只要电话接通了,就说明一切安然无恙,她心里的一块石头也就落了地。一旦电话没人接,葛立梅就会心里打鼓:是上街买菜了?还是生病了?随即派人到老人家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今,葛立梅手里有社区中二十几位空巢老人的联系方式。其中几位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的老人,她每天一定要打电话联系。特别的是,葛立梅既没在居委会工作,也没有开办养老院。照顾社区内的空巢老人,完全是她的自愿行为。说起原因,葛立梅说,她有一个梦,想帮助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受触动 筹划“居家养老”模式

  像往常一样,葛立梅早上8点就起床,和老伴吃了些简单的早餐后,就来到了她一手创立的中老年之家— 几间由印刷厂的厂房改造成的社区养老院

  北京西三环北路82号院,就是这所中老年之家的所在。葛立梅和丈夫刘国贤都是唐山丰润人,1961年两人分配到北京一家设计院工作。90年代两人退休后开办了这家印刷厂。

  葛立梅勤快能干,印刷厂办得红红火火。可是岁月不饶人,年纪越来越大,身边的朋友同事不是去养老院,就是在家里等待帮助;葛立梅也开始考虑养老的问题,她走访了北京周边大大小小的养老院,它们大都豪华,而又偏远。习惯了社区生活的葛立梅觉得很难接受。而真正触动她的是有一次去养老院拜访朋友。

  这位朋友是葛立梅在设计院的老领导,上了年纪后行动不便,就住进了北京石景山区的一家养老中心,两个人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一次通电话的时候,葛立梅听到了哭泣声。朋友说,你把我接出去吧,我不愿意在这里待了。

  放下电话,葛立梅立刻去乘公交车,下了车又走了两站地才赶到了养老中心。还没进门,就看到朋友坐着轮椅,在电梯口等她了。看到葛立梅,朋友抱住她,流下了眼泪。“在那儿看不见自己的子女,也看不见要好的朋友,我觉得在家养老是最好的。”葛立梅说。

  从此之后,“居家养老”这颗种子就深深地种在了葛立梅的心中。去年,印刷厂业务扩大,原有的厂房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迁到了大兴区办公。她就想,利用这7间厂房,创办一个社区养老机构。

  说做就做,在82号院里,建设了食堂、保健按摩、心理帮助、认知课程等服务。看到有记者前来,葛立梅还特意地展示了中老年之家的功能区。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吃饭是头等大事。他们的儿女们不在身边,没有人照顾,葛立梅就请了两个护工,将工厂原来的生产车间改造成食堂,每天中午都会为老人们做一顿饭。

  吃完午饭,老人需要午休。葛立梅就将工厂的办公室改造成休息室。特意找来不同颜色的床单、被罩,她说,这样是为了让老人感觉像在自己家里休息一样。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解决了吃、住,葛立梅又将其他几个房间利用起来,图书阅览室里有新近购买的大众读物,理疗康复室是新买的理疗床,还有理发室、文化娱乐室等,甚至专门开辟了一个专卖老年用品的商店。

  空巢老人还是照旧住在自己家里,而葛立梅说:“中老年之家每天可以为来这里的老人提供午餐、保健按摩、心理帮助等服务,这些服务全部免费。”

  互助养老 成立“中老年之家”

  去年10月24日上午,在82号院内,中老年之家正式成立了。仪式是在一间由原来纸库改造成的会议室里举行,虽显得比较简陋,但经过几位老人的一番精心布置变得格外温暖。大门上贴着八个夺目的红色大字—“助老助残,光荣传统”。

  从成立至今,中老年之家已经有了20多位成员。还有许多人听说了中老年之家,跨过半个城市来这里参观。当初一个简单的念头,变成了一个老年人互助养老组织。83岁的郭书箱老人学习过按摩,自从加入了中老年之家,他就主动请缨给社区的老人按摩,现在已经帮助四位老人治疗了腰部。

  中老年之家不仅帮助许多空巢老人解决了养老问题,还为许多孤寡老人解决了婚姻家庭问题。中老年之家里有一个婚姻介绍所,帮助中老年人找到合适的伴侣。现在已经有8个人报名了。去年,葛立梅就曾帮一个姓张的大爷找到了老伴儿。

  张大爷80多岁,老伴去世后一直一个人生活。有一天张大爷的儿子找到了葛立梅,希望她给父亲找个老伴儿。葛立梅一琢磨,印刷厂有一个客户,70岁的老太太,老伴儿也去世了,葛立梅就想撮合两个人。

  为了让两个人见一面,葛立梅让儿子开车,专程带着她们去张大爷家里。一年之后,在葛立梅的证婚下,两个老人终成连理。

  中老年之家办公室的桌子上摆着一袋小米,一袋绿豆,一袋蘑菇,还有十来个咸鸭蛋。葛立梅说,这是春节过后,工作人员从老家带来的土特产,稍加烹调,就是一顿可口的饭菜。

  由于社区内许多老人不想改变生活习惯,只想在家养老,中老年之家准备了4部求助电话,老人需要小时工、维修家电或送饭上门的服务,只需打个电话,中老年之家就会帮他们联系服务人员,“维修工和小时工的相关资质我们都有了解,劳务费用老人直接付给他们,确保服务靠谱”。考虑到空巢老人,葛立梅想推动日托养老服务,“我们坐在一起聊聊天,中午晚上能吃口热乎饭,想下棋看书看电视睡觉都可以,我还可以教老人上网。”葛立梅说。

  “我想将我们的服务分成三种模式,居家养老、日托养老和田园养老。”田园养老是葛立梅理想中的养老方式。近一年来她在考察通州、平谷、延庆的几家养老院,以后想到郊区租个地方作基地,养养花草、鸡鸭,让城里住的老人享受一下大自然。

  “现在作为公司的一个项目,没申请相关资质,也没申请任何补贴。”葛立梅说到中老年之家的资质时说,“除了一位在附近医院工作的义工,中老年之家还没医护人员,现正在想办法完善。”

  开业至今,中老年之家还为社区内的老人办了3次培训:一位医生来给老人们做了一次家庭急救培训,一位防火中心的领导做了消防自救培训,前几天,又有人做了一次防止老人上当受骗的讲座,大家听完都觉得很受益。“我正计划着再做一次关于养生的培训。”葛立梅说,自己有好几次被忽悠,希望老人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居家养老”

  靠政策扶持方为长久之计

  休息室里用的电气石理疗床垫,是葛立梅花一万五千块钱买的。印刷厂每年几十万的租金,也是她在承担。中老年之家成立至今,所有的花销都是她自掏腰包,如何长久地维持运行,她还没想那么多,但觉得一定会想到办法。

  葛立梅开养老院的想法开始并没得到家人支持。

  老两口办印刷厂时,三个儿子就担心他们太过劳累,想让他们早些安享晚年。眼看着印刷厂迁出,儿子们的期望快要实现时,没想到葛立梅又萌生了开养老院的想法。

  大儿子刘亚平说,二老的年龄加在一起都快160岁了,身体健健康康的才最重要。去年冬天,葛立梅因为心脏不好,在医院里抢救了5个小时。可是病好了没多久,她又到中老年之家去上班了。

  老伴刘大爷最了解葛立梅,他说:“拦是拦不住的,只要身体允许,这也是件好事……老伴想做的事情,一般我都会支持。”

  中老年之家的成员张凯斌说:“中老年之家的服务全部免费,完全靠葛立梅夫妻二人承担费用,这个事情不会长久。还是应该在政府各方面的协调下,有个说法。”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已经注意到了民办养老业的需求。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养老行业,2013年,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了新政策,《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草案)明确政府应当通过补助投资、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运营养老机构。在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方面,养老机构依法享受规定的优惠。《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也提出,扶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鼓励个人利用家庭资源就近就便开展为老人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教授翟振武认为,将来这些老年人恐怕95%左右会在养老机构以外的地方养老。或者是家庭养老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或者是独自在家居住,形成居家养老的模式。他认为应走政府和市场结合的道路。同时鼓励支持民营机构进入养老服务发展中去。以前只是号召,现在有了相关规定,扎实进了一步。税收、土地、房屋方面,明确提出政府对民营的养老机构予以补贴,政策方向是对的,今后力度要加强要落实。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养老院养老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