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是全国首创的个体社保微信自助缴纳平台,未来十年无忧保坚定服务个体社保缴纳的战略思想绝不动摇,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个体社保领域的第一服务者和行业领导者。
上海已连续十数年背负着“全国最老年城市”的沉重包袱,这一包袱已无法甩掉,且随老年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而越背越沉。但如果政策引导得当,规划布局精当,市场运作适当,法律法规配套,这一沉重包袱有可能转化为一个巨大的现代服务业之“大蛋糕”,令老年市民、社会、政府多方受益。
2012年起,上海市级以及部分区级政府已开始主动作为,试图通过持续8年之努力,至2020年时初步搭建起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运作为基础、覆盖市、区(县)、街(镇)的养老服务体系。
为此,在政策引导和扶持层面,市本级及个别区(譬如闵行),已分别出台了养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及政策扶持大框架,以期吸引长期处于徘徊观望状态的民间资本能大举进入养老产业。
就养老产业布局这一市场焦点,市级《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也在日前对外公布。该“专项规划”之所以引发市场关注,在于它是将“养老事业”转变为养老产业的基础要件,对民间资本而言,它直接涉及土地供给、选择在哪个区投资,新建每张床位可获财政补贴多与少等现实利益。对于区级政府,它涉及到“市级资源”率先向哪些区倾斜这一需“斤斤计较”的问题。
然而,无论是最高层级的养老产业发展规划,还是中间层级的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包括一系列如今仍浮在口惠阶段的扶持政策,要想真正落地,光凭两级民政部门作为产业推进召集人,其分量远远不够。在纸面的规划、布局及所诺政策扶持之外,若诚心把养老包袱转变成养老产业,亟需组建一个跨部门的强力协调机构,牵头做出共同确保规划、布局、政策早日落地之操作层面的“顶层设计”,并据此形成操作合力。否则,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是令人堪忧的。
笔者是从以下的分析中来作出判断的:
其一,上海眼下十数万张存量养老床位,公办与民办之比为4∶6。公办床位价格总体合理但“一床难求”,民办养老床位结构严重失衡,低价床位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不堪言及,监管很不给力,各类纠纷层出不穷,令经营者和入住者皆苦不堪言。高价床位严重供大于求,入住者普遍抱怨“付了贵族化的价格却享受不到贵族化的服务”。这说明两个毋庸讳言的问题:一是高端养老肯定不是上海养老产业的主打方向,放弃大众化之路,上海养老产业注定走不通;二是眼下的低端市场化养老,其入住价格也明显高于眼下全市8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每月2500元退休金的标准,为避免低端养老床位空置损失更大,经营者只能在服务内容和质量上玩“缺斤缺两”以勉强维持,以至形成恶性循环。
其二,政府要把养老业做成大产业,尤其是政府在规划表述时,不断流露出民办养老要走中高端路线的倾向,以及新增养老床位按床补贴标准近3倍的提高幅度,令更多民间资本欲走“高端路线”先抢占地盘再说。如此投机态势若不能立即加以扭转,养老床位结构失衡的状况势必进一步加剧。若干年后,是有限资源投下去了,可养老供需矛盾却更为尖锐。
其三,靠相对弱势的民政局牵头落实扶持政策很难有作为。别的姑且不多说,养老所需水、电、煤气早有扶持政策,真正落实时民政部门没有一条能推动。
凡此种种,表面上来看,问题皆出在缺乏政策推进的“顶层设计”和操作合力,但不为常人所察的根本成因是,政府需要准确定位养老产业。
笔者认为,即使养老产业能做到足够大,其最多是个微利产业而非高利产业,政府切不可指望其能创造多大的税收。政府在其中惟一的正确定位,只能是通过发展该产业增加大批服务类就业岗位。而现状是,政府还是指望该产业能带来大把税收。由是,才导致目前养老产业操作起来合力缺乏。如果政府养老产业的定位把握不准,养老产业发展注定将是一锅夹生饭。(作者系上海财经评论人士)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