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如何确保“老有所养”?

2018-07-14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早报:无忧保是全国首创的个体社保微信自助缴纳平台,未来十年无忧保坚定服务个体社保缴纳的战略思想绝不动摇,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个体社保领域的第一服务者和行业领导者。

  对于大部分正在职场拼杀的白领来说,养老似乎还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但财政部近日发布的一组数据却提醒人们:养老危机近在眼前。根据这份“关于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收入比支出仅多出159亿元,而这个数字在2011年还是1000多亿元。事实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保养老金的缴费赤字也渐渐逼近。为保证“老有所养”,人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养老费用?

  1社保养老金将收不抵支

  财政部公布的“关于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2013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0790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17002亿元,比2012年增加1975亿元,增长13%,完成预算的110%。2013年支出16699亿元,其中,基本养老金支出16090亿元,比2012年增加2632亿元,增长20%,完成预算的10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支已连续多年以接近20%的速度增长,上述数据相比五年前均翻了近一倍。根据人社部统计公报,2008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9740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7390亿元。不过,这几年基金收入的增长与支出之间的差距加速缩小,给政府带来的养老压力不言而喻。

  专家认为,养老保险收入增长的原因在于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和缴费基数的提高,支出增加则主要是由于养老金领取人数增加和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提高,未来基金收入增长很可能难以负担支出的增加。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表示:“如果目前的制度继续运行下去,收不抵支的情况必然会发生。”汪德华认为,由于目前财政补贴一年有两三千亿元,所以总收入扣除总支出,还有不少盈余,但如果按照缴费收入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我们2009年曾经测算到2015年可能出现缴费赤字,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可能2014年底缴费收入就会少于支出,出现年度缴费赤字。”

  汪德华认为,人口老龄化压力是造成养老支出激增的主要原因,“2008年至今,支取城镇职工养老金的人数增加3000多万,与之伴随的却是老年抚养比的降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内,2011年老年抚养比是3.16∶1,现在这个比例基本为3∶1,也就是说大概三个在职人员养一个退休人员。而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测算,到2030年这一比例会降到2∶1,到2065年进一步降到1∶1,也就是说将出现一个在职人员养一个退休人员的情况。

  此外,2005年至2014年,国家已连续10年以每年10%的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汪德华表示,“与2005年调整前月人均700元的水平相比,2013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893元。支出增长快,但收入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可能会导致收缴赤字提前到来。”

  另外,专家也认为,养老保险支出的增长以后可能会放缓,不可能无限增长下去。在国内,亟待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养老体系,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撑,市场化的金融产品也急需充实进来,形成一个满足多种需求的完整业态。

  2国内养老金融亟待完善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数量将达20.2亿,其中中国全国老年人口将达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养老压力巨大。

  市场人士指出,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在社保之外,购买养老金融产品成为大势所趋,但在这方面,国人的准备不足,市场上的养老产品也并不丰富。

  此前,宏利金融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投资者在退休规划方面落后于亚洲其他投资者。仅41%的中国内地受访者表示已经开始退休规划,远低于49%的亚洲地区平均水平。相比之下,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投资者在退休规划方面相对最具超前意识,上述三个市场有大约60%的受访者已着手退休规划。另外,中国内地投资者预计退休收入中将有超过20%来自国家退休金,而亚洲其他地区的这一比例平均只有10%。

  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克磊表示:“中国投资者退休后对公共医疗体系的依赖远甚于亚洲其他地区,反映一些历史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因素。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成本上升给财政带来的压力,投资者应另辟蹊径,考虑从其他方面入手,确保退休后能获得自己期待的医疗服务标准。”一方面是国人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国内老龄金融产品的匮乏也在阻碍人们的养老规划。所谓老龄金融,指的是与养老有关联的储蓄投资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储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信托、养老基金等金融服务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老龄金融已经比较发达,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板块。但中国目前的老龄金融产品主要还集中在银行储蓄类产品上,证券类产品相对稀少,保险类产品有了一定开发,基金类和信托类产品几乎还是空白,房地产类产品(如以房养老)正在积极酝酿试点,综合性的老龄金融产品仍然只是一个概念。

  3“量体裁衣”选择养老产品

  在众多养老规划中,保险被视为社保之外最重要的老龄金融产品。数据显示,2013年底,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72万亿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9245亿元,这中间绝大多数是老龄金融产品。

  保险专家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商业养老保险是普通消费者首选。通过在年轻时定期交费,投保人到达一定年龄后可以定期领取现金,实现老有所养。同时,现在多数保险公司的养老险产品都附加一定的投资功能,投保人在约定的生活保障金外,还能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

  上述专家表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人们首先应该考虑保障需求缺口的大小,计算方法是退休后的财务费用减去已有的退休保障;其次要考虑交费方式,通常有一次交清全部保费的趸交和按年、季或月分期交纳等方式,养老保险的保费比较昂贵,投保人应根据现金流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交纳方式。而且,投保养老险应该越早越好,因为保费与投保年龄是成正比的,越年轻保费越低,且在红利的积累上也更合算。因此,养老从30岁至40岁就应开始做准备,“再加上大部分险种对投保年龄有限制,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无法投保。越早投保选择性也越大。”

  另外,近年不少保险公司在中高端养老上发力。目前,中国人寿(601628,股吧)、中国平安、中国太平、新华保险、泰康人寿、合众人寿等险企相继布局养老社区,这些养老地产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郊区社区+养老服务类型;二是医养结合类型;三是CCRC模式主导的类型,即持续护理退休社区。

  除此之外,房地产企业也在养老社区上加大投资。以国内最经典的三个项目来分析,首家主打高端养老会员的亲和源以会员制为主,东方太阳城以出售为主,而以万科幸福汇为代表的开发商项目部分采取租售并举的方式。据介绍,万科在杭州的良渚项目,定位高端,采取出售使用权的方式,并配建了各种适合老年人的设施,但项目最终购买人主要是为未来养老准备的40多岁的群体。

  除了传统房企和保险机构外,各路资本都在想方设法进入养老地产的投资领域。其中,信托公司也在跃跃欲试,探寻信托投资养老地产的模式。一位信托业内人士表示,信托可以依托制度优势和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帮助解决项目运营中的融资问题,还可设置养老服务相关的消费信托。举例而言,信托可以通过成立信托计划募集资金,在土地摘牌阶段,即以股权的形式为养老地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建设过程中,信托依然可以募集资金为其提供后续建设资金,以灵活的制度优势为养老地产企业解决全程融资问题。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老有所养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