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新型社保缴纳服务,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的缴纳、查询、咨询等服务。
独居市民李大爷因突发脑出血晕倒家中,所幸细心邻居发现异常,才及时送医救治……近年来,独居老人频发意外事件不断见诸报端,而9月3日本报刊发《邻居上门探望发现老人晕倒》一篇报道后,独居老人的安全问题也引发各方思考。 老人频发意外
连日来,相继有市民向记者反映类似事件,而记者走访省城多个社区发现,像李大爷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家住在平阳路的赵奶奶也是一位独居老人,前些天在晾衣服时不小心把腰扭伤了,想着子女都忙于工作,她便自己躺在家中休养,还是邻居发现老人的异常,及时通知了子女。今年4月份的一个清晨,一位老人在迎泽公园晨练时突发心肌梗塞,虽然有热心路人拨打120求助,但因老人病情严重,最终抢救无效离世。今年7月,105岁高龄的范奶奶虽然不是独自在家,但因为突然头晕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不得不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还有一位老人在洗澡时由于室内温度过高,氧气不足,全身血管扩张,引发恶性心律失常,晕倒在浴室。 几大高危因素
山医大一院、二院的医生分析,老年人频发意外,多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如今,不少老人因子女在外工作、老伴去世,日常生活独自打理,很容易患上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大夫介绍,省城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逐年增长,尤其是老年人更是这三种疾病的高发人群,这三种疾病又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在寒冷、中暑、运动量过大、用力过猛等情况下,老年人都很容易引发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出血、脑卒中等意外。
跌落伤也是老人多发的意外伤害。青光眼、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并发症,也会影响老人走路的稳定性。老年人喜欢晨练,在外界光线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跌倒等意外的几率也较大。
此外,老人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子女关注。一项调查显示,逾四成独居老人有抑郁症倾向,多是因为孤独所致。医生分析,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易产生悲观情绪,严重的还会出现失眠、消化功能紊乱、抑郁,甚至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 社区定期随访
据统计,我市目前60岁及以上老人有63万,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8%,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高龄独居老人的安全照护问题,凸显了社区机构的重要性。
记者了解到,省城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为高龄老人做过统计,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如果社区医生能够对社区高危人群,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病的独居老人进行定期随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意外的发生。
为了关爱辖区独居、空巢老人,新建路一社区成立了“天天敲门小组”,在工作日每天前往80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家敲敲门,问个平安、聊聊天,再给老人子女报个信。
不少社区也都采取了类似措施。此外,从2013年起,省城先后建起上百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这一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以给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和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对于独居或空巢老人来说,这样一来既能够走出家门,增加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给自己的独居生活找到乐趣,也能降低发生意外无人知晓的几率。 加强亲情沟通
专家指出,对子女来说,应该把赡养老人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来完成,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尽量多陪伴老人,外出打工的尽量多回家看看,平时经常给老人打个电话。市民政局为我市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配发了“爱心一键通”手机,子女可以为有需要的老人申领。遇到紧急情况,老人只要长按一个键,就可以拨打出预先设定的号码,通知子女、亲朋、社区干部或者邻居、楼院长等。同时,“一键通”还有 GPS 定位功能,一旦老人走失,亲友可快速获知老人所处位置。如果老人同意,还可在家中非隐私区域安装网络监控探头,实时查看老人动态。
另外,老年人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平时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转移精神寄托,也可以外出旅游或在家种种花草、养养小动物、打太极拳、练剑等等,既调节生活情趣,又能预防疾病。对于条件允许的,老人还可以定期到子女家生活一段时间。
本报记者魏薇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