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是全国首创的个体社保微信自助缴纳平台,未来十年无忧保坚定服务个体社保缴纳的战略思想绝不动摇,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个体社保领域的第一服务者和行业领导者。
每逢盛夏傍晚,从学堂放学回来的邓振铃穿过吊桥,跑进石岐仁和东里52号,脱了上衣便和左邻右舍的玩伴纵身跳入屋后的九曲河。载着果蔬和小商品的小舢板缓缓驶过,偶尔传来船家路过的吆喝声。当融合中西建筑特色的骑楼升起袅袅炊烟,对岸的酒肆亮起了昏黄的夜灯,嬉戏的孩童才在长辈的呼唤声中怏怏上岸。
上述嬉戏九曲河的情境,被中山老人邓振铃纳入他的画作《九曲河夏韵》中。事实上,少时经历是作为画家的邓振铃退休后最主要的创作素材—凭故乡情结和儿时记忆,还原旧时香山风景街角。
九曲河,石板桥;五桂山延绵而至,街边商贩叫卖声不绝。与文人们“岐江晚望”的雅致不同,邓振铃坚持以“接地气”的笔墨再现旧式岐江,其在表现中山民俗方面的画作得到推崇,而逾20米的《故园忆旧图》、逾10米的《岁晚趁圩图》等画作所重现的风貌街景,因规模大、涉人事繁多且形象生动,被称为是中山版的“岐江上河图”。
南方日报记者 罗丽娟
重拾画笔退休十余载坚持追述香山旧韵
虽然年逾古稀,但儿时在石岐老城区所经历的种种细节,邓振铃仍能如数家珍般忆起。2000年退休后,他重新拿起了画笔,用水墨染开了他的香山记忆。
邓振铃的绘画才能启蒙于父亲。其父是当时名为“模范戏院”的一名美工,时常要负责戏院宣传海报的绘制工作。从儿时起,邓振铃一得空便到戏院帮父亲磨颜料。耳濡目染下邓振铃也喜欢上了画画。在他13岁那年,靠帮父亲打下手的工资,他获得了第一笔报酬:戏院为其定做的一套制服。
17岁,邓振铃正式参加工作,在人民电影院和模范电影院当美工。他印象非常深刻,当时主要是用桃胶、牛皮胶、颜料,再添水不断研磨制成颜料,再拿着剧照或者模板,在粗布上画电影海报。
1959年入伍参军后,邓振铃继续创作,其第一幅公开刊发的作品,恰好也是在1961年的《南方日报》刊登的。
辗转广西、贵州、湖北、河南等地,1989年邓振铃回到中山,圆了落叶归根的梦。14年前退休后,邓振铃重游民族路、太平路等老城区,遂起了用手中的笔重拾老城历史的念头。
民俗拾忆坚持“接地气”创作关注街坊喜乐
花尾渡上唱龙舟,古榕树下教算盘。
卖芒巷中一声吆喝悠长,沙岗墟里食肆随风飘香。
邓振铃用自己儿时的记忆,向中山人展现了既遥远又亲切,既陌生又熟悉的上世纪30—60年代香山旧景。
怀着对儿时记忆的念想,邓振铃笔下的怀旧中山特别有人情味儿。他坚持从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入手,赶圩的喜悦,劳作的辛勤,都是他所执着的民俗风情—榕树下,“红伶花旦献艺买药”宣传标语下的柔美女性吸引了五六个孩童的围观,趴在树跟下凑近卖艺人掩不住一脸好奇;不远处,三五中山装打扮的男子正在一鱼摊档前仔细地辨认新鲜与否;再往前走几步,一老一小爷孙俩正驻足看一人耍杂表演,斗笠依稀可辨得“何七”二字,提示着它的归属权……邓振铃笔下的老石岐,总是那么细腻而富有人气,喧闹而又井然有序。
习惯使然,邓振铃自小便对微观事物有着细腻的观察力:“小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个人,我就知道他是不是水上人家。如果走路上半身前倾,臀部提起,脚尖先着地,那他肯定是长期生活在水上的,他们的生活习惯造就了他们的形象。”
街景再现为求真实店铺商号具体到广告语
“哗!鹅黄然四最出色 大成蓝一染即新”这是邓振铃70×1080厘米画作《岁晚趁圩图》中一处名为“代客染布”店中打出的两条竖广告语,其中感叹词还形象地用了夸张的线条围起来以突出宣传效果,极为逼真。这幅画展现的是中山最传统的圩日沙岗墟的情景,当时位于石岐的太平路一带—卷头那棵大榕树至今还在。
为了尽量再现当时的场景,邓振铃创作前收集了大量的材料,从档案、资料、税收记录、口述等途径获得最贴近真实的史料。很大程度上,邓振铃的“老城”系列画作因在地理位置、店铺名称等细节方面严格忠实于历史,该系列作品在提供审美意义的同时,更多地充当了史料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其超过20米长的长卷《故园忆旧图》,横跨了伶仃洋、翠亨村、五桂山、岐濠路、学宫及城区内老沙岗墟、月山公园、市一中旧址、旧县政府、仁山广场、华侨医院、西山寺、西门口、九曲河、步行街、天字码头、三角围等等地区的民俗生活图景,费时18个月完成。
“我还是对跟老百姓生活最相关的题材感兴趣、亲切、真实,回味无穷。我画画是因为怀念,也是纪念,是审美,更是讲述。”他总结道。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