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杨雄做客“市长热线” 与市民畅谈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新闻频道-和讯网

2018-08-03 08:00:02 无忧保

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东方网4月28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2013年2月,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履新时谈到:“未来的工作中,希望能做到"善听"。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倾听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善于借助各种平台了解不同群体的诉求,才能帮助我们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昨日中午12点,杨雄市长在做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市长热线》节目中,再次以“兼听则明”作为开场,这次聚焦的是“老年人如何安享晚年”。节目中,市民提出“独生子女家庭如何养老”、“民办养老机构如何发展”、“老年人助餐点的建设”以及“老人护理费过高”等问题,杨雄都耐心倾听,并一一解答。

  整整90分钟,市长与市民,完成了一次跨越空间、却直面问题的谈话。

  着力解决独生子女扶老难

  市民提问:

  市民贺先生说,去年,他哥哥查出肺癌晚期,从确诊到去世只有3个月时间。短短3个月,要不断化疗、输液,嫂子和侄女轮流陪护,仍无法应付,后来5个兄妹帮忙,才渡过难关。这件事对贺先生触动很大。贺先生说,他们有兄妹尚可应付。但下一代都只有一个孩子。政府如何考虑他们今后的养老问题?

  顾女士有同样的忧虑,她母亲每个月光护理费就要3800元,即使几个孩子轮流照顾,亦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力不从心。独生子女怎么办?市长解答:

  杨雄说,自己也是“50后”,上有老,下有小,有切身感受,今后孩子的负担可能会很重。当然,不仅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还有一些失独老人、低保老人等,养老都可能存在很多困难。政府正积极推出各种政策,对这些群体进行关怀和优先照顾。就养老问题来说,首先要建立一个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50后”其实更多的是担心“80后”今后面临的困难。“80后”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6个老人,夫妻双方总共12个老人。杨雄说,今后建立的这个服务体系既适应于各种各样的需求,又有不同的功能。有政府的推动,又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比如现在全市就有20多万志愿者参与了与独居老人结对的关爱活动。条件较优越的,可以购买更好的养老服务,条件不好的,政府提供基本保障。让政府、市场、公益等各种社会力量都参与进来。

  重度困难补贴增至1000元

  市民提问:

  上海的养老是“9073”服务格局,即:在户籍老年人口中,通过强化社区涉老设施配置标准鼓励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支持社区为7%虽住在家里但需要社会服务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日托、助餐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为3%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具有全托生活护理功能的机构养老服务。但出现两个问题,一方面护工抱怨“工资低”、“待遇差”,另一方面,照顾老人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护理知识,雇主请不到好的护工。

  市民顾女士就表示:“现在请一个护工至少要3000元,外加每个月生活开销等,没有5000元根本请不到人。”

  市长解答:

  “这确实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杨雄说,针对“低保、低收入”家庭,视经济支付困难程度、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将其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三个等级。今年,中度的补贴费用将从400元提高到680元,重度从500元提高到1000元。同时,今后政府可能会拿出一笔钱来培训,以提高护工的技能。如今,社会需要和学校培养的人之间有一定结构性差异。今后,护理应该是作为一种职业来对待,而不是目前的“临时工”,随着政府在结构上的调整,这样的情况将会有所好转。

  增加床位是各区“硬指标”

  市民提问:

  “我们家附近有家养老院,老人去登记,在门口就被拦下了,说80岁的老人至少要等10年才能住进去。”市民刘女士说,虽然保安的说法有点夸张,但无疑反映了市中心公办养老院难进的问题。政府一直在说增加养老床位,但没有感觉到由此带来的改变。

  市长解答:

  杨雄说,机构养老是一个大问题,已连续十几年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在推进。在“十一五”中,每年增一万张床位,“十二五”每年是五千张。全市目前大概有10.8万张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上确实不够。

  目前老人面临的问题是,中心城区床位不够,郊区又不愿意去。因此,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杨雄说,市中心养老床位的增设将作为“硬指标”分摊到各个区域,每个区按照区的人口来配养老床位,通过改造来增设床位。

  郊区养老院,无论是环境还是空气质量都比市区好,老人为什么不愿意去?杨雄说,最大的问题是交通问题,今后郊区的养老机构要设计在一些交通方便的地方,比如说有地铁,有公交线路,增加交通的便捷性,让市区老人愿意到郊区养老。

  另外,郊区看病难也是一个问题。杨雄说,目前部分养老机构实现门诊报销,今后将逐步把报销范围扩大。

  形成连锁店式微型养老院

  市民提问:

  徐先生是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在他多年从事养老服务过程中,遇到很多瓶颈。徐先生说,国家出台政策有10张床位就能注册养老机构。但这种个体的微型养老机构,让人觉得没有品牌效应,他想做成一个全市连锁的微型养老院。可是在浦东登记用了一个名字后,在徐汇登记就必须换一个名字,无法实现“连锁”。

  市长解答:

  徐先生的想法与市长不谋而合。杨雄说,国家将养老机构床位的数量降至10张,这样一来,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这些微型的养老院要像开连锁店一样,不能各自为政,要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机构来管理,以保证微而不“弱”。

  徐先生提到的社团登记问题,可能需要相关部门做进一步梳理和研究,在某些方面进行改变,进一步开放政策,促进社区养老。

  完善“时间储蓄银行”

  市民提问:

  市民汤先生认为,刚刚退休的低龄老人可以出来做养老志愿者,把义务服务“储存”起来,希望政府有一个规范的政策。另一位52岁的退休医生听众也认为,退休医生可以为养老事业发挥余热。

  市长解答:

  上海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起步较早,在社区层面开展了居家上门服务、日间照料点服务、助餐点服务、“喘息服务”(针对家属等照料者)、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老伙伴计划”、低收入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智能化科技助老服务、睦邻点互助服务等,为家庭养老提供帮助。

  杨雄说,“老伙伴计划”就是让年纪轻的老人为年纪大的老人服务。在志愿者工作当中,他们叫做“服务银行”或“时间储蓄银行”,志愿者可以把服务时间储存下来,等到自己老了,就可以使用。目前,已经在一部分社区里面推行,下一步将更加完善这一措施。

  尊老是中华民族很好的传统,子女对老年人的关爱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责任,并且也是无法替代的。尽管从硬件上可以完善各种服务和设施,但老年人还会面临心灵上的孤独。因此有市民建议,应该对老年人有精神的慰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杨雄表示,退休老人当中有的有很丰富的知识,是“智力宝库”。“怎么发掘他们的力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可能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