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是全国首创的个体社保微信自助缴纳平台,未来十年无忧保坚定服务个体社保缴纳的战略思想绝不动摇,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个体社保领域的第一服务者和行业领导者。
在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社区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团体,这个团体的成员是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组成了一个名为“为老服务探访团”的团队,专门服务社区内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12月15日,气温零下5度。五级的北风并没有吹进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社区的楼道里,64岁的刘铁铮照例敲开了住自己楼下的刘彦苓老太太家门,准备帮忙打扫屋子,再看看有没有要紧事需要跑腿儿。老太太今年87岁,独居在家,耳朵不太灵便,刘铁铮每次来都要提前跟她约好时间,否则敲门声经常听不到。在过去的十年里,这样的情景每隔两天就要上演一次。
刘铁铮是丰台区东高地社区“为老服务探访团”的一员,像他这样的人在社区里有120多个。
每隔两天,刘铁铮都会像今天这样来到刘彦苓老太太家帮忙打扫做饭。 千龙网记者 王悦 摄“小老帮大老”
东高地社区是个大社区,有4500多户人家,居住了12700多人。同时,这个社区也是全北京市老龄化最突出的一个社区。刘铁铮他们所在的“为老服务探访团”成立于2010年5月20日,专门针对社区内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服务,是个“不同凡响”的社区团体。之所以说它特别,是因为探访团的成员平均年龄也已经在70岁以上,是名符其实的“小老帮大老”。
2010年,东高地社区在“民情日记”里发现,不少独居老人生活不便,由于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无人沟通,居委会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的困难。退休居民秦万俊听说之后,与另一位居民吴文祺一合计,决定成立为老服务探访团。
“刚成立的时候是以退休党员为主,加上各个楼道的门弄长、志愿者,最小的年龄也超过60岁了,大部分在63岁到70岁之间。我想着,我们的身体还允许,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帮帮比我们年纪更大的人。”如今已经78岁高龄的团长秦万俊告诉千龙网记者。副团长吴文祺打趣说:“我今年68岁,算是团里的年轻人了。”
探访团成立四年多,帮扶的独居老人也从最初的19户增加到现在的31户。
“多对一”上门服务
成立之初,考虑到独居老人的特点,探访团确定了两项工作,一是精神慰藉,经常陪老人聊天,或是组织集体活动;二是家中电器等设施的安全排查,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联系专业的维修人员。
但吴文祺慢慢发现,这样远远不够。“后来我们发现,这些老人需要帮助的地方很多。所以平时就经常到老人家打扫卫生,需要看病的时候带他们去医院。隔段时间就会入户服务,平时保持电话联系。邻居之间,都是尽心尽力的。”
记者与吴文祺聊天的时候,秦万俊在一旁笑眯眯,“她(指吴文祺)之前照顾的周秀英老人,96岁了,每逢刮大风下大雨,自己家都不管,也得跑去周老太太家,有漏水进风的直接就收拾了。”
现在,探访团的成员已经有120多人,不光社区里的退休老人,居委会所有工作人员也是志愿者。他们采取就近原则,两三个人照顾一户独居老人,有精力的还能一人照顾俩。
“我们都像亲人一样”
秦万俊告诉记者,为老服务探访团基本没有经费,每次组织老人们聚会活动,都是社区党委想办法,向老龄委、民政科等部门申请资金。但是这样,逢年过节,社区还是要把独居老人们召集在一起欢聚、聊天。“有些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坐着轮椅也愿意过来和大家聚会,每次都心情特别好。”春节的时候,社区工作人员也会在活动室包好饺子,一户一户送到老人家里,元宵节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一次没少过。
就近帮扶,还创造了不少邻里关系的佳话。秦万俊的老伴儿也是探访团成员,负责照顾与自己同一栋楼的于玉清老人,原本并不熟悉的邻居慢慢变成了一家人。社区办事处主任到家里走访时,于老向主任申请:“她(指秦万俊的老伴儿)还不是党员呢,你们一定要让她入党!”
王应恒老人是位归国华侨,一生未婚,由于年轻时的经历,对陌生人极度不信任。除了书记能进,其他人甭想敲开他的门。探访团成员郭崇才担负起照顾他的重任。一段时间后,“奇迹”发生了,王老竟然把自己领工资、交水电等全都交给郭崇才来办理,直到89岁去世。
“真的特别不容易,那样一个人能全心信任郭老师。我们帮助老人都是持续了好几年,基本不会换人,相处久了真的像自家人一样。”吴文祺说。在社区工作的年轻人李建也是探访团一员,她正要把居民送来的锦旗挂到社区活动室。 千龙网记者 王悦 摄
“给孙子做榜样”
尽管年龄越来越大,秦万俊和吴文祺两位老人还是表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要一直把为老服务做下去。吴老说,这也是一种情感投资,等将来自己身体不便了,也一定会有人像这样来帮助自己。“我觉得特别要表扬的是我们志愿者的家属,我们做这个探访团,家属没有不支持的。”
吴文祺觉得,自己坚持了这么久的助老,也收获了不少。她的小孙子今年上二年级,在潜移默化中也学会了尊老、敬老。吴老之前照顾一位姓胡的大妈—小孙子称她为“太太”—回回家里做了饺子都要给她端上一碗。过去,吴老常常带着孙子一起去给胡大妈送饭,后来,小孙子开始自告奋勇:“奶奶,您甭管了,我给太太送上去。”胡大妈后来去世,“小孙子难受了很久。”
“前些日子我去海南旅游,孙子专门给我打电话,说奶奶您好好玩,不用担心家里的事儿。现在的小孩有多少能关心关心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我觉得我小孙子现在的表现跟我这两年照顾老人分不开,他在潜移默化中能懂得该怎么对待老人。所以说不光是我们,这对后辈也是有好处的。”吴老告诉记者。
服务八旬老太十年
刘铁铮也是为老服务探访团里最年轻的的一批,虽然探访团的历史还不到五年,但他照顾刘彦苓老太太已经超过十年。
“我爱人也跟我一起,她虽然不是探访团的人,但跟老太太能聊到一起去,我有事来不了的时候,都是她替我照顾。”刘铁铮说,跟郭崇才一样,现在,刘老太太的工资、低保、老年券也都是他去帮忙领。
记者到访刘彦苓老人家的时候,同去的还有社区工作人员朱红军和李建。朱红军以前分管刘老太太所在的片区,但现在已经换了区域。“但老太太还是愿意我来,十几年了,我们都特别熟,我也经常回来看看她。”
最近,刘老太太的侄女搬过来暂住,刘铁铮放心了不少。“老太太吃素,周六煮了饺子,一顿能吃21个,现在还每天下楼遛弯,身体硬朗着呢。”(文/千龙网记者 马文娟)
评论:相互支撑的幸福
在北京东高地社区,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有着一颗颗热忱和善良的心,在自身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将目光投向了社区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并成立“为老服务探访团”,无偿关爱着这群高龄老人,用无私的爱温暖着他们。演绎着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爱心画面,散发着一种种“小老扶大老”不同凡响的奉献情怀。
“孤独的守望者”一度成为了“空巢老人”的代名词,并只能在无助之中默然守望,留下一抹孤独的剪影。但由于这群善良“小老”们的爱心融入,这些高龄的独居老人才不至于沦落为“守望者”。“探访团”成员本来也都年事已高,但仍然毫不保留并尽最大能力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热,义无反顾的行动、长期不懈的坚持、真诚无私的情感,以平凡的双手疏通了“帮困扶弱”的爱心流转,既帮助了老人,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善美。如此暖心善举,可敬可叹!
毫无疑问,他们所担当的是道德、是情谊,是社会爱心,是长年累月的爱的奉献,更是对尊老敬老爱老优良传统的赓续与发扬,也升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也扮演了政府与群众、党和人民的连心人角色。相比起今年重阳节上演的为老人“一天洗七次脚、扫八次地”的献爱心闹剧,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心流转;一正一负之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天洗七次脚”的“爱心作秀”的低劣和庸俗、对群众感情的漠视和方法的生硬,这种虚伪的“爱心”不但不能让人感受到一丝爱的成分,更多的是让人心冷,其背后的未竟之问皆直指公序良俗、传统美德、社会正义被扭曲的弊病。
因此,“小老扶大老”正好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为我们演奏了一首真爱至上、爱须有实质的“惊醒曲”。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这群真正的老人在更老的老人面前把自己当年轻人,并坚持不懈地为老人服务,为耋耄之年生活难以自理的独居老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忙里忙外,并且一干就是好多年;这要多大的胸怀和恒心,对于真正的年轻人而言,这无疑是一堂意义非凡的教育课。年轻人当自省、自醒,好好学习和思索一番。
正如社区一居民向“探访团”送的一面锦旗“用身、用心、用情,为老服务,传递正能量”所表达的一样,这种实质性的“孝行”、不含半分功利色彩的“孝心”向整个社会输送了正能量、播撒了爱的种子,等待我们进一步去灌溉、去呵护,让其健康成长,并发出百分热,耀出千分光!(文/向浩)
相关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