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乡村普现“空巢老人” 农村老人精神寂寞是大敌

2018-08-04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早报:无忧保是全国首创的个体社保微信自助缴纳平台,未来十年无忧保坚定服务个体社保缴纳的战略思想绝不动摇,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个体社保领域的第一服务者和行业领导者。

  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加上青壮年从农村外迁,农村老龄化相较城市更为严峻。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农村养老服务不应“一刀切”,养老服务政策设计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特征,进行分类治理、分类保障。

  乡村普遍出现“空巢老人”

  问: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是否表现得更为明显?当前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贺雪峰: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数量会持续在高位运行。我们在农村调研发现,很多农村成了“空心村”。现在年轻人口流动出现“家庭化”,即农民工将配偶和小孩也带到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而把年迈的老年人留在农村,这样村庄就无比寂寞、了无生气。

  在农村的老人分三种情况。一是50~65岁的低龄老人,他们仍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他们不仅能够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还可以资助在城里的子女。这部分老人养老问题并不突出,在家庭中还有一定的地位。

  二是65~75岁的中龄老人,他们体力不如前一部分老人,虽然种地收入不多,但可以实现自我供养,减轻子女负担。种二三亩地,并不繁重的体力劳动正好适合老年人的生活节奏。所以土地对老人的意义很大。中龄老人只要还有地,有事情可做,就比较幸福,而一些失去土地的留守老人,生活就非常寂寞无聊。

  三是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一般来说,他们的子女年龄也比较大了,外出打工的也开始返乡,可以照顾老人。当然也有一部分子女仍在城里务工,或不想回来,这部分老人就比较苦了,没有人照顾,情况比较糟糕。这部分老人尽管比例不大但总数不少,是最需要保障和服务的。

  正是因为农村存在三种不同的老人,农村养老政策不能“一刀切”,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分类保障。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责任编辑:郭浩田]

  精神寂寞是大敌

  问:年轻人不喜欢待在农村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生活匮乏,那对于老年人有没有影响?养老要不要加强精神文化层面的服务?

  贺雪峰:可以说,农村老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寂寞。由于老年人不再参与劳动,剩下的时间就是闲暇。社区参与、社区交往对于生活在村庄里的老年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以前农村人还能互相串串门、聊聊天,现在村庄面临人口大规模减少,传统的社交方式日渐缩减。

  当前农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单一,精神文化缺乏,大量空闲时间难以打发,导致精神苦闷。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老年人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在家看电视,比例占51.7%,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农村生活公共空间缺失的表现,当大量的老年人都在家看电视,面对面的交往就少了。

  就现阶段而言,我们认为,建立守望相助的老年人协会,让老年人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改善老年人处境的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

  2004年以来,我们在湖北荆门三个村试点建立了老年人协会,效果十分显著。一方面,老年人协会将老人组织起来开展各项文艺活动,丰富闲暇生活、增加精神福利,使得老年人感受到一种自我参与、自我体验的愉悦,真正做到“老有所乐”;另一方面,组织起来的老年人群体,是村庄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余热,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使得老人能够感受到服务他人的生命意义,做到“老有所为”。

  在热心老人的努力下,这些老年人协会真正成了农村老年人自己的组织。老人做寿、生病、去世时,每次都有老年人协会的负责人出面张罗。这种温暖的感觉,只有老年人才知道其珍贵。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责任编辑:郭浩田]

  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加上青壮年从农村外迁,农村老龄化相较城市更为严峻。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农村养老服务不应“一刀切”,养老服务政策设计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特征,进行分类治理、分类保障。

  乡村普遍出现“空巢老人”

  问: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是否表现得更为明显?当前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贺雪峰: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数量会持续在高位运行。我们在农村调研发现,很多农村成了“空心村”。现在年轻人口流动出现“家庭化”,即农民工将配偶和小孩也带到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而把年迈的老年人留在农村,这样村庄就无比寂寞、了无生气。

  在农村的老人分三种情况。一是50~65岁的低龄老人,他们仍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他们不仅能够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还可以资助在城里的子女。这部分老人养老问题并不突出,在家庭中还有一定的地位。

  二是65~75岁的中龄老人,他们体力不如前一部分老人,虽然种地收入不多,但可以实现自我供养,减轻子女负担。种二三亩地,并不繁重的体力劳动正好适合老年人的生活节奏。所以土地对老人的意义很大。中龄老人只要还有地,有事情可做,就比较幸福,而一些失去土地的留守老人,生活就非常寂寞无聊。

  三是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一般来说,他们的子女年龄也比较大了,外出打工的也开始返乡,可以照顾老人。当然也有一部分子女仍在城里务工,或不想回来,这部分老人就比较苦了,没有人照顾,情况比较糟糕。这部分老人尽管比例不大但总数不少,是最需要保障和服务的。

  正是因为农村存在三种不同的老人,农村养老政策不能“一刀切”,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分类保障。

  精神寂寞是大敌

  问:年轻人不喜欢待在农村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生活匮乏,那对于老年人有没有影响?养老要不要加强精神文化层面的服务?

  贺雪峰:可以说,农村老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寂寞。由于老年人不再参与劳动,剩下的时间就是闲暇。社区参与、社区交往对于生活在村庄里的老年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以前农村人还能互相串串门、聊聊天,现在村庄面临人口大规模减少,传统的社交方式日渐缩减。

  当前农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单一,精神文化缺乏,大量空闲时间难以打发,导致精神苦闷。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老年人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在家看电视,比例占51.7%,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农村生活公共空间缺失的表现,当大量的老年人都在家看电视,面对面的交往就少了。

  就现阶段而言,我们认为,建立守望相助的老年人协会,让老年人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改善老年人处境的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

  2004年以来,我们在湖北荆门三个村试点建立了老年人协会,效果十分显著。一方面,老年人协会将老人组织起来开展各项文艺活动,丰富闲暇生活、增加精神福利,使得老年人感受到一种自我参与、自我体验的愉悦,真正做到“老有所乐”;另一方面,组织起来的老年人群体,是村庄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余热,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使得老人能够感受到服务他人的生命意义,做到“老有所为”。

  在热心老人的努力下,这些老年人协会真正成了农村老年人自己的组织。老人做寿、生病、去世时,每次都有老年人协会的负责人出面张罗。这种温暖的感觉,只有老年人才知道其珍贵。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责任编辑:郭浩田]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