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新型社保缴纳服务,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的缴纳、查询、咨询等服务。
社工提醒:为人父母要为晚年作好打算 为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
昨日,本报“街坊口述”栏目报道了隐性独居老人群体的状况,引起市民的关注和热议。有的隐性独居老人看报后,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期望经历相似的老人能够乐观对待现状,享受愉快晚年。
事实上,隐性独居已经成为社会转型中难以回避的现象。有专业社工指出,这里一部分原因,与老年人没有做好养老规划有关;同时,为人子女者也应该努力做到“常回家看看”。
统筹/林洪浩 采写/广州日报记者谭秋明、林洪浩
街坊口述
李国才夫妇的晚年生活
子女离家后,李国才夫妇过着居家生活。一次,老伴陈文英不在家,李国才突然觉得天旋地转。这件事引发了两老一个焦虑:“万一失去老伴,怎么办?”
二老开始物色养老院,希望“万一出个什么事,有人帮忙”。但看了几家后,觉得养老院不如家中自由。于是,二老坚定了居家的决心。
现在,二老通过电脑和孩子联系;孩子会不时电话问候,回国时会来看望他们;而且义工和邻居也时常在关注着这对老人。
“养老靠儿子还不如靠自己靠社区”
李国才今年83岁,染了黑发,精神矍铄。他的老伴陈文英今年也80岁了,头发剪得很短,一头银发,说话时,会习惯地去拢一拢头发。“这把年纪,懒得打理了。”
如今两老住在西村街,因为培育出一对科学家儿子而闻名遐迩。两个儿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出国了。大儿子是知名的IT工程师,目前在澳大利亚生活。二儿子是生物遗传学专家,被美国知名高校聘为终身教授。
“心里肯定不好受,孩子忽然要离开你,去那么远的地方,去别人的国家。”陈文英回忆称,那时候,自己和丈夫都正值壮年,两个孩子的意志又非常坚定,唯有默默放手,“他比我看得开,比任何人都看得开,他还劝我说,"以后我们养老不愁,靠儿子还不如靠自己,靠社区。"
“万一失去老来伴,怎么办?”
开始时,两人会谈论这个话题,但慢慢不再触及,事实上,谁都担心老伴比自己先走一步。
孩子离家了,夫妻二人过着规律的养老生活,每日一起出门买菜,做简单而精致的一日三餐,有时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去探访一些困难老人,晚年生活过得安逸随心。
然而,一件突发事件,引起了他们内心对于未来的极大焦灼。
有一段时间,陈文英回武汉娘家。李国才自己留在广州。两人每天通过电话互道平安。一晚睡前,刚放下电话,李国才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心口堵得慌,似乎一口气喘不上来就不行了。“我就躺着,不敢动,好一阵才缓过来。”清醒之后,他立即又拨通了老伴的电话。心慌得有点口齿不清,把陈文英也吓了一跳。她翌日立即赶回家。
“万一失去了老伴,我怎么办啊?”这个焦虑的想法,时常盘踞在两老的心头,开始时,两人会谈论,慢慢不再触及,事实上,谁都担心老伴比自己先走一步。
网上联络子女 网下邻里守望
谈起养老院,二老始终觉得不如自己家舒服。
在突发事件之后,两老开始四处看养老院。“万一出个什么事,有人帮忙。”这是他们最初的想法。
“前前后后看了十家八家,不是没有满意的,只是满意的,我们住不起;住得起的,还是不如家里舒适。”谈到参观养老院的感受,陈文英认为,整齐划一的养老院生活,不如家里自由,还是住自己家稍为舒服些的。
如今,两老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刷屏。这台平板电脑是儿子的淘汰品,两老在义工的帮助下,慢慢学习怎么摆弄这块“砖头”,现在已经学会在社交媒体上聊天了。老李建起一个家庭群,孩子们隔三差五就传来一些生活照。两老总是翻着照片,谈论儿孙小时候的趣事,有时,为孙子孙女该不该找个“洋对象”拌拌嘴。
最近这几年,二儿子受聘于国内的两所知名大学,承担培育人才和开展项目的工作。每年夏天都会回国讲学20多天。“之前还住在家里,现在太忙了,住外面宾馆。”陈文英对于儿子回国不住家里有些许失落,但看到儿子忙个不停的身影,还有带回家来一大摞的研究资料,她用手比一比,约摸半米高,就再不忍开口苛责。儿子这次住在白云宾馆,接两老过去吃饭,拍下了合影。老人现在将它设为屏保。
“儿子在做回报祖国的事,他现在给祖国带博士生。他这么做就对了。我们还能自己照顾自己,让他们忙该忙的事。”回到“养老靠谁”这个话题,老李这样回答。他说,每隔一两天,儿子会来一个越洋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就三几句话吧,问问身体、饮食、天气之类。我们现在不缺钱花,身体也还过得去。有时候,义工来看望下,他们对老人挺实心实意的,也靠左邻右舍守望,有事出手帮帮忙,我们就知足了。”
隐性独居群体
纳入独居服务
“隐性独居群体,我们现在将之纳入到独居群体一起服务,但是他们有一些特性,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和思考。”市义工联的“为老服务专业社工”林晓芬分析,隐性孤独老人和失独、丧偶的独居老人有明显差异,情绪状态容易呈现两极化。
“隐性独居老人,实在是一个"有苦难言"的群体。”林晓芬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向那些儿女双全的老人投去羡慕的眼光,认为他们肯定拥有幸福晚年。但往往,隐性独居老人在他人面前一般不会诉说自己的孤苦,反而会加倍讲述子女的孝顺、懂事。“这不仅仅是面子原因。一方面,老人不忍心让子女增加负担;另一方面,有的老人怕说了子女不好,一旦传到子女耳中,将来更没人关顾。”
林晓芬认为,隐性独居其实是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家族、家庭关系在个人发展选择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亲族关系弱化的宏观背景下,似乎变得疏离。抱有传统观念的长者,必然面临艰难的自主自立过程。
发展“以老助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老助老”成了新话题,也是新手法。“这其实也是让老人们实现自身价值,发挥他们的潜能。”林晓芬称,针对隐性独居群体,会开展一些帮扶、探访活动。譬如,邀请李国才这类身体状况较好的长者,去探访、照料一些患病、行动不便的长者,通过拉家常等方式,让双方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老年情境,让弱者自强宽慰,让强者知足自信。“相似的经历、境况,会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彼此支持。”
及时做养老规划
“隐性孤独老人也提醒我们要及时做好养老规划。”林晓芬表示,隐性独居长者在壮年时,往往考虑儿女、家庭为多。对于将来怎么养老,他们并没有认真地思考。
林晓芬说,大家认为隐性孤独老人有儿女可依靠,社会上的一些为老服务资源就不考虑向他们投放。譬如,社区里面的居家养老服务,面向孤寡、独居、空巢等老人有一些优惠政策,而对这些隐性独居老人,则未必有。
值得关注的是,更多的隐性独居老人对“失去老伴怎么办”“万一不能自理怎么办”宁可回避,而不是趁早筹备,这会让他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措手不及。
呼吁子女常回家看看
“我们一再呼吁老人的子女常回家看看。”林晓芬称,关爱隐性独居老人,社工也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譬如在节假日开展一些主题亲子活动,专门邀约老人的子女前来参加,“有的很积极,也有的屡请不到,情况确实差异较大。”她表示,子女是老人的一个重要情感支点,老人的孤独、失落感受,往往是因为牵挂子女、难以与子女团聚造成的。而且,这个情感支点无法由社会力量替代。因此,无论是从道德,还是从法律的角度,老人的子女都应尽力做到“常回家看看”。
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以下简称市“义工联”)的社工和义工发现,在1000名空巢长者中,50~60岁及70岁以上两个年龄阶段,空巢老人占比较大。
市义工联的社工冯现分析,在初老阶段,50~60岁期间,长者面临退休或者已经退休,他们的子女则可能出外求学或择业,“这是长者空巢较为敏感的阶段,不仅要面临人生角色的转变,也面临着家庭关系的转变,更需求关注和调适。”70岁以上的长者,面临空巢时,最迫切需求的是医疗及心理的慰藉,“这是老年病频发的年纪,体格逐渐衰弱,心理自然更为脆弱。”
九成独居长者
有1个以上子女
近期,义工联对广州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作了专题调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受访者中,九成以上有1个以上子女,有35.6%有3个及以上子女。据了解,“子女工作忙”“到外地谋生”“与子女关系失和”是造成老人空巢的三大主要原因。
在这次调查中,市义工联的社工和义工发现,在1000名空巢长者中,60岁以上的女性空巢长者多于男性,性别比例接近7比3。
调查还显示,46.8%的受访者退休前在国企或事业单位工作,此外,受访长者中有近45%长者拥有初中及以上学历。而且,长者对于新资讯的接受力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长者在接受新资讯方面呈现两极趋向,要么很“潮”,精通各种电子产品,有自己的电子社交圈;要么很“out”(落后),甚至连用手机发短信都不懂。
义工联调查结果显示,近1/4长者靠低保救济金生活。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