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扶老人何以成为“千古难题”?

2018-08-10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早报:无忧保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新型社保缴纳服务,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的缴纳、查询、咨询等服务。

  (《光明日报》评论员)

  朱昌俊

  (《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马想斌

  (《华商报》评论员)

  陈 方

  (本报评论员)

  画外音

  要情绪的出口还是要真相的呈现?

  陈方:“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这个事情真可谓一波三折。起先,女大学生袁某自称扶摔倒老人被讹,并在微博上寻找目击者证清白。直到警方认定老太确实被碰到,真相才见端倪。剧情逆转一番现在又接着逆转,女大学生袁某在微博发表声明称,对警方调查申请了复核,并以6个犀利的反问为自己辩解。

  在这个事情上,舆情似乎也像墙头草,一开始是同情女学生抨击老人,剧情逆转后又开始同情老人,现在女学生申请复核,反而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朱昌俊:现在这个时候舆论适当沉默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一来,现在无论是警方的说法还是女孩申请复核的态度,都表明事件的真相还并没有完全确定,舆论适时消音是对的;二来,或许也表明,这种沉默是对先前的立场先行有所反思。

  但事实上,我看到这则新闻背后的网帖,不少人依然还是选择相信老人讹诈。这起事件发展到现在,舆论的态度注定是复杂的,因为事件偏离了此前被习惯性预设的立场和轨道。

  马想斌:关于“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的反转的确有些令人措手不及。网民对每次转向都义愤填膺,但他们追求的似乎只是情绪,而非真相。无论怎么说,事件传播的标签,老人变坏和年轻人不负责,都符合网民情绪发泄的端口。而究竟是谁的责任,社交平台上的舆论似乎并不关心。

  王子墨:我想,公众可能是进入罗生门的情境,牵涉到老人及撞人的事,本身是复杂的。比如老人,由于感官能力的退化,很多时候也并不一定就分得清撞还是没撞,可能本意并非讹诈,但是缺乏判断的能力。而撞人这样的事也是难以简单说清的。这个女大学生,从她的质疑信能看出,其实她自己也不甚确定,所以只能找人作证。

  我赞同想斌的意见,现在舆论其实还难言成熟。庆幸的是,虽说情绪化的表达仍然存在,但至少舆论的反思已经跟进了。我相信,社会舆论的纠偏是自然属性,当污名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反思就会跟上,舆论进步应该是一个上下波动的曲线图。

  碎片化的事实与真相有没有因果?

  朱昌俊:刚才子墨说到污名化,污名化也是某种标签化。对于标签化,其实中国的文化中并不缺乏这种基因,比如我们习惯社会分层。在当下的公共事件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所谓的标签与某种社会情绪其实是直接挂钩的。比如豪车撞人,比如城管打人。一些事件的透明度不高,公共对话习惯未形成,于是对事件和某个群体进行标签化解读,就相当于提供了一套万能的解释体系:讹人是因为坏人变老,撞人的是富二代……加之当下网络传播上的简单化造势,也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温床。

  至于舆论为何很难及时反思污名化,个人觉得这有点伪命题的成分。因为群体性的舆论表达,甚至直接说是公共情绪,理性程度本就存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要指望其迅速作出反应,对后果作出准确的预判,是很难的。

  马想斌:情绪先于理性,这是人本身的局限。在看待类似事件时,很多人一看到某些标签符号就下判断,标签和符号也许算是事实的一部分,但并非真相。“事实”与“真相”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因果性,在事实与真相之间,是“信息”。获得的信息越多,离真相越近。

  问题是,信息从哪儿来?人们以为,社交平台能够带来广阔的信息,但我们看到,目前使用的微博等社交平台,对于能够带来关注的信息,幕后都有推手,这时考量的往往并非真相而是噱头。微信朋友圈中,不求真相的消息更容易转发,也更不易在传播中证伪。

  王子墨:污名化可能是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人其实是有着思维惰性的,有时未必有足够的耐心去深入了解、分析、考量,从而去区分个体与群体。相反,冠以一个帽子,则取代了很多思考,也省却了很多解释。

  马想斌:很多人已经形成“先有价值判断,再有事实判断”的思维习惯。比如人们已经在标签中假定了老人就是坏老人,那么接下来的信息中,很自然会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东西。

  王子墨:污名化迎合的是放大的情绪。社会和个人有时候都会需要情绪的表达。而理性的到来总是迟滞的,这也是符合思维习惯的。比如“三思而行”,谨慎总是要慢一点。社会舆论的成长也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步矫正。

  陈方:说到这里,我觉得媒体也是有一定责任的。比如,一个关于老人讹诈的新闻出来之后,很多类似新闻都会接踵而来、扎堆出现。这就是舆论搭车现象。同时,无意中也就进行了标签化报道。有时候,媒体会对具有同一种共识的新闻元素进行报道,而且将这些事件归为一类事物或一类人物,在归类的同时媒体往往是有倾向的,这种倾向传递给受众,久而久之,受众对这个群体无疑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

  马想斌:对于媒体,现在的确需要反思。出于抢新闻等的需要,“网传”正成为严肃媒体流行的“新闻体”。

  朱昌俊:媒体操作求快,包括本身缺乏对真相的辨别意识,甚至某些标签化在一开始就可以说是肇始于媒体的推波助澜,比如典型的如“女司机”等。久而久之,媒体和受众之间形成了不自知的配合,互相强化标签化的认知。

  王子墨:我觉得标签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倾向— 它所描述的并不是已然的事实,而是有可能,甚至可能性比较大的事实。比如认为官员贪腐,是因为官员具有贪腐的可能性,而且在监督乏力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是难以束缚的。再比如富二代骄奢淫逸,他们实现骄奢淫逸的能力也是超出常人的,这种可能性也是难以束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标签化满足了一种想象,但很难说这种想象是毫无根据的。

  当然,标签化是不理性的情绪,也会伤及无辜。但这种思维习惯的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

  对个体的批评是否扩大为对群体的污名?

  陈方:老人也好,中国游客也罢,或其他被标签化的群体,一旦在舆论场里形成了刻板成见,在现实生活中势必将受到影响。比如在国外,即便中国游客受了委屈,但在“中国游客素质差”的大舆论环境里,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受委屈”一定是因为他们有错在先。

  马想斌:人们以为,舆论如风,过了也就过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上周六晚上,我带着一位之前做过计生工作的官员参加一个沙龙。沙龙上,很多人都在发言。这位官员朋友几次想发言,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沙龙结束之后我问他,他说尽管当时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担心因为做过计生工作以及官员的身份,在场的人会给他帖标签,观点可能得不到认同。

  朱昌俊:这种标签的危害,只有当你真实处在那个被贴标签的位置,并承担了由此带来的麻烦,才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问题。比如,之前很多人喜欢拿80后说事,但是到后来,70后乃至60后反过来又被得到话语权的80后来定义、戏谑。这种公共话语和思维模式中,每个人都可能被归到自己难以接受的标签中,很容易制造群体性的冲突和隔膜。

  相对于这种伤害,更大的危害在于,它会进一步刺激简化思维、对立情绪的流行。历史中,因为不当的群体归类而造成的伤害,不胜枚举。标签先行,其实也是立场先行,在具体的公共事件中,它也将钝化社会对严肃、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倾向于追求所谓的“想要的真相”,而事实上的真相变得可有可无,是非界限也有被模糊之虞。

  王子墨:我曾经遇到过无奈的城管。在很多时候舆论关注最多的是城管的暴力执法,但这位城管告诉我,其实当城管人少的时候,就变成了小贩的暴力抗法。另外,执法中如果不抄摊,又不断有人反映小贩的占道问题。城管在此时,就进入一个尴尬的道德洼地,他们成为饱受诟病的群体,却又有着自己的苦衷。

  医生、官员、商人、律师……所有这些曾经看似光鲜的职业,如今都在承担职业身份带来的些许隐忧。如果社会上这样的风气蔓延,我想受害者绝不会只有他们吧。

  陈方: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起之前朋友圈里也有人进行类似讨论,有一个疑问是,是不是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对个体的批评,被理解成了对群体的污名。也就是说,不必把个别的、具体的批评报道都看作是对群体的抨击。我们到底有没有“对个体批评当做是对群体污名”的这个错误心态?

  王子墨:我想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反思如果能过点度,敏感的底线能高一点,未必是坏事。

  朱昌俊: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反应,但比起无意识地落入贴标签的思维中,这种刻意的警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足为惧。防止因批评个体而引向对群体的污名化,也应该成为任何评判者和围观者的行为自觉。当然,我理解其中可能带来的负面诱导,比如过度强调老人没有讹人的可能性,也将可能伤害到对真相的认定。其实说到底,只要信奉真相,这个不应该成为问题。

  马想斌:我们在网络空间的表达,将人赋予了群体性的标签,可能由此就会以偏概全。按照“标签”把人和事物简单对号入座,用绝对化、极端化的态度和情绪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分青红皂白,非此即彼,往往会产生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情况,从而容易导致极端化的非理性行为。

  实际上,网络语言是社会运行的晴雨表。当下,社会阶层、群体之间的相互割裂,导致彼此之间贴上了标签。因此,我们要去标签化,首先要承认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其次是群体之间相互信任的重建,必不可少。另外,在传播的过程中,应当在推送信息的时候去标签化,按照新闻双方平衡的原则,尽可能地呈现不同的声音,这样或可能在社交平台中体现舆论自我净化的功效。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网络需要真相、也同样需要我们用常识和理性、道德和良知去体察每一件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一个人。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