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众筹建设老人院 熟人包租来医养

2018-08-15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缪银松,1956年11月份出生于温州。曾在温州化工厂、温州建设集团、温州面粉公司工作过。看了徐永光老师的第一封来信,做着养老事业中国梦,恳请网友为温州创新,创办“温州网友医养老人乐园”,让老人们有更好的养老服务。

  亲爱的温州市民,尊敬的各级政府领导:

  你们好!

  时至今日,无论你是耄耋之年或处退休边缘,还是大学毕业找工作,“养老”都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日前,有幸拜读徐永光老师刊发在《温州商报》上的城市家书,颇受启发。特别是他在《财经》(博客,微博)杂志撰文《开闸万亿养老院投资》支持温州民非制度,支持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的想法令我深有感触。结合自身经历,也想聊聊关于养老的几点粗浅认识。

  家父年过八旬,现居住在市区七枫巷。数年前开始,父亲便常年卧床。起初,我们找保姆来照料,可久了发现老人时常闹脾气。一年左右时间,先后换过20多个保姆,最短的就干了一个礼拜,最长的也不过待俩月。兄弟姐妹六人商量后决定轮着陪护,老人的脾气缓和不少,我们这才意识到“老小孩”就是好热闹,希望子女在身边。

  在七枫巷,像父亲这样的老人并不少见。现实中,相信不少家庭在“养老”问题上,亦遇到过跟我家类似的情形。我这一辈兄弟姐妹多,护养长辈还有轮、挪的余地,可十年后呢?特别是当下“421”结构的家庭中,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4”步入老人的序列,子女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得照顾,加上工作的压力,委实不易。近年来,跟亲朋好友聚会时常会聊到今后该如何养老的话题,大家的反应颇为一致:等再老一些,约上三五好友或是亲属一起养老,相互间有个伴,不闷,还能减轻子女的负担。

  不过,温州目前的养老机构仍然存在档次和服务水平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从媒体上得知,全市去年不少养老项目相继落地或是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但就现实的养老需求而言,仍存在一定差距。

  养老问题日趋社会化,好在各级政府都给养老业很多优惠政策,亦明确了发展方向。国务院去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温州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1+5”政策文件也于去年出台。在年初举办的2014年首届全国养老服务(杭州)峰会暨养老院院长管理论坛上,有人提出如何实现养老事业中国梦的疑问:现阶段亿万养老市场潜力巨大,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这蛋糕闻香的人多,买的人少。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2012年,S1线首开国内轨道交通民间募资先河,我跟老伴也去买了两股。日前,随着S1线三期募资消息的发布,我萌生这样一个念头:能否像建S1线那样通过募集民资办养老项目。

  同样以出资认购的形式,借助互联网平台,汇众人之力解决养老项目的建设资金问题,并成立“民非”组织或社会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出资者每年可以获得投资收益分配,若连续若干年认购,待养老项目建成后,持续认购的市民还可优先享有免费入住权(但需支付入住后的管理及护理费用)。建成的养老项目,可作为公共服务设施保留下来,长久发挥作用。此举,一方面能降低社会资本投建养老项目的资金风险,减轻政府压力,创造就业岗位,同时发动全社会真正关注并参与养老事业。个人认为,后者的社会意义更为深远。

  前有S1线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但若要实现这一设想,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推动。建设用地哪里寻找,医疗服务如何对接,政策法规如何落实到位,庞大的一笔民资同样需要监管。媒体报道说,市本级和部分县(市、区)已在制订养老设施布点规划。一些由政府牵头、已规划待建的养老项目不妨尝试这一形式,兴许作为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温州,又能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

  共同创办一个医养结合、颐养宜居老人社区的时机已经来临。亲戚、邻里、朋友、同学、战友等可以包租一层、两层甚至是一幢楼一起养老。又有医院参与管理与服务,提高温州的养老产业档次,羡煞外地老人。

  一个人的能力如针尖上的一滴水,众人的力量加上各级政府的支持就像百里瓯江。我期盼着,十年后,一个大型的“温州网友医养老人颐园(乐园)”会在瓯越大地上出现,向世人诠释温州创新的新内容,使温州人精神随瓯江水奔流不息。

  我亦深知想实现这一设想并非易事,当中牵扯的环节同样离不开多方协调,但更希望借此引起市民广泛的讨论。只有全社会真正认识到养老问题的现实与紧迫,梦想才有真正实现的那一天。

  缪银松

  2014年4月

  注

  温州养老机构供需不平衡

  温州现有养老服务机构399家(其中民办226家),总床位45559张,平均每千位老人拥有床位达38张(全省31张),其中民办床位32998张,占总床位72.4%。养老机构存在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状。首先,全市老年人共需养老床位60000张,目前仅有45000多张,且其中半数以上养老床位离新出台的《养老机构许可办法》要求相去甚远,远不能适应机构养老的发展需要;其次,养老机构床位有效利用率仅为56%,许多养老机构入住率仅为二三成,由于经营成本高、行业吸引力低、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使得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普遍低下,造成了一方面供不应求,一方面又住不满的“怪现象”,且“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特别是医疗支撑不够,使得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闲置资源利用率不高,全市现有约35万亩城镇低效用地,仅市区就有13万亩,目前仅鹿城、洞头的少数几家养老机构成功通过“退二进三”取得用房,低效土地和空置厂房利用潜力仍十分巨大。

  注

  S1线国内率先进行民间募资筹建

  2012年12月12日,温州市域铁路S1线增资扩股一期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募资。至2013年1月底共有9411人参与认购,一期15亿元资金已全部募集完成,比原定募资截止日期足足提前了3个月。此举,首开国内轨道交通民间募资先河。目前,一期市域铁路 S1 线增资扩股项目、二期滨江金融街(000402,股吧)股份公司增资扩股一期项目均已成功完成募资,“幸福股份”三期也于日前正式启动募资。

  缪银松的项目规划: 众筹民智与民资 组织包租和认购

  一、花一年时间,首先解决如下的几个问题:

  1.集众人的智慧,谈论如何办好企业,如何搭建企业管理层。

  2.讨论认购方式,选址,医院与养老院的比例等大小问题。

  3.将养老项目按设计、医疗服务、建材等环节分解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分别由网友中具备相关业务知识的人落实细节。

  4.政府已有规划待建项目的可直接对接。

  二、再花一年,网上议论如何解决筹建过程中涉及的若干问题:

  1.选举各路精英成立委员会,设筹建办公室。由懂技术善交流的网友在现实中与人商讨,洽谈选址落实、图纸设计等现实问题。

  2.根据建设规模,由懂财经的网友计算募资总额,第一期该投多少钱。

  3.初期投资大,筹钱难,可加大优惠力度。例:

  2017年1月甲方投资10万元,2023年1月竣工后能得到居住权6年,再优惠6年共12年。

  2018年1月投资10万元,只能优惠2年,5年加2年共7年。

  2020年1月投资10万元,只能优惠1年,3年加1年共4年。

  甲2023年1月不但能收回10万元本金,还可将几年居住权出售。

  于2023年1月才出资者,10万元存12年才有12年的居住权。

  三、启动养老项目建设

  1.募集的民资由政府专门保管,费用支出明细定期在网上公布;认购满一年后可拿回,享银行定期利息,若不再认购可以转让。

  2.确定选址位置后,可按比例划拨一部分床位供出让土地的所在地老人,减轻政府养老兜底压力。

  3.工程从设计到建设都需在网友参与和监督下进行。出钱的网友有管理权、投票权,没投资的有议论权和监督权。

  观点回应:

  缪银松先生:

  你好!

  《温州商报》给我转来你关于“像建S1线那样建养老项目”的建议来信,很受鼓舞和启发。养老政策和制度,是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公共政策选择,不仅国家要认真考虑,也需要公民参与,全社会关心和推动。你的积极思考和建议,正是突破养老困局的根本动力,希望引起家乡更多人的关注,引起政府的进一步重视。

  养老事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最大的困难不是投资问题,而是政策层面的问题和专业支持的缺乏。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寻求解决之道。

  你建议,以政府已规划待建的养老项目为基础,发动有需求者出资共同创办医养结合、颐养宜居老人社区,是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想法。假如政府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讨论你的这个建议,协调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合作推动项目落地,无疑将为中国养老事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我在美国参观过一个老年公寓,条件非常好,就是入住老人共同拥有产权、由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项目。

  当然,如果实施这个项目,还涉及包括供地方式、设施建设、金融运作、产权管理及市场化经营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许多政策配套支持。养老服务的最大挑战是专业化,需要搭建高素质的管理和服务团队,或寻求专业机构的合作。唯有如此,项目才能可持续运行。

  即祝

  夏祺!

  徐永光

  2014年4月

  背景: 温州目前的养老现状

  截至2013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为120.6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5%。人口老龄化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基数大,老年人口总数仅次于杭州,位居全省第二;二是增速快, 2008年年底全市老年人口为103.61万人,5年间老年人口净增17.04万人,年均增长3.3%;三是高龄化,我市8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9.91万人,占我市老年人口比例16.6%;四是空巢化,我市纯老年人家庭人口达20.53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7.1%,是国家空巢化城市之一。

  与此同时,温州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全市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共1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1%。根据市老龄办组织的养老需求调查显示,在养老意愿方面,93.5%的老年人希望通过居家实现养老,6.5%的老年人希望住在机构养老;在养老需求方面,48.3%的老年人最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22.6%的老年人需精神文化方面的支持,11.3%的老年人需要生活照料方面的支持。近年来,已初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具有温州特色的“统分结合”养老新模式。

  2012年以来,充分利用村居“转并联”后闲置公共服务设施及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整理“养老阵地”,全市798个社区共建成612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其中150多家较好地开展了助餐服务。

  延伸:

  未来我们该如何养老?

  市民政局副局长、市老龄办主任蒋义炮:着力提高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水平是未来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鼓励多种方式建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供给的多元化。

  目前,由于床位,特别是护理型床位的紧缺和专业人员的不足,导致我市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老百姓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而,我们鼓励社会力量来办多层次的中高档的养老院、养老机构。

  去年,我们已经建立市级层面的为老信息服务平台,累计发放10000余部手机终端,采集老年人信息。今后的养老服务,将借由信息平台提升服务质量,践行智能化养老。同时,老年生活健康指导项目业已在温州启动,今后将致力于在温州孵化专业的管理队伍,指导老年人如何生活得更健康。

  商报记者 赵琛璋采访、整理

  0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