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唯一子女因种种意外已经离世,留下孤老的双亲苦度余生。这样的家庭过去被称为“失独家庭”,现在也被称为计生特殊家庭。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而现有失独家庭已超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国家也在不断出台具体措施,细化对计生特殊家庭的关爱工作。在我省行唐县,去年以来县政府积极探索“医养扶一体化”关爱计生特殊家庭模式,目前这一政策已经惠及全县51户的67名失独老人,这些家庭的未来生活也因此有了保障,老人们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目前,这一模式已经获得国家和省市计生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崔丽称赞“行唐县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帮扶工作做得这么扎实,这么到位,是难能可贵的,就全国来说也是做得比较好的,走在了前面”。据悉,河北省、石家庄市卫计委正在总结行唐模式的经验,拟准备在石家庄市乃至全省推广。
每个计生特殊家庭都有一名“特派医生”
5月27日,行唐县安香乡南张吾村,村医刘建平来到已经74岁的刘连九老人家,给他做了例行检查。刘连九是一位失独老人,村医刘建平作为他的“特派家庭医生”,一年多来,这样的检查每周一次,量血压,测血糖,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并将所了解到的这些情况记入老人专门的健康档案。时间久了,健康档案已经成了厚厚的一本。
30多年前,刘连九唯一的女儿年仅5岁时去世,老两口在承受了这巨大的打击之后,再也没有生育孩子,成为了计生特殊家庭的一员。随着年龄的增大,两位老人为将来的养老和医疗而发愁。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老人所担心的这些难题却都得到了化解,尤其是去年春天县里的“医养扶一体化”政策,让老人有了幸福的晚年。“老伴一直体弱多病,自从有了"特派医生",她少了很多病痛的折磨。”刘连久告诉记者,村医刘建平除了每周都来家里为老两口检查外,为老伴的病也没少操心,打针拿药,做了很多工作。今年3月,老伴因为久病不治去世,“要不是因为有他(刘建平),老伴也活不到今年。”
与刘连九一样,行唐县全县67位“失独”老人都有这样一个“特派家庭医生”,都有这样一本健康档案,“特派医生”的职责是日常保健、轻微疾病的诊治,建立失独老人健康档案,为重病老人住院前提供基础医疗等。县政府要求县卫生局、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与辖区每名失独老人都签订一份“医疗保健协议”,明确村里的卫生员担任其“特派家庭医生”,每周至少一次为失独老人进行日常基础医疗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记入个人健康医疗档案中。县人民医院按每人360元的标准,对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乡镇卫生院则负责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失独老人每月进行一次免费随访服务,指导其合理用药。对住院老人,如果确实无人陪护,则由政府购买陪护服务,按比例发放护工补贴。其住院费用按照国家政策进行报销后,对个人承担部分,按照乡、县、县级以上不同医疗机构情况,分别再给予50%、25%、5%的最多可达1万元的报销;对患重大疾病的,在上述报销比例的基础上,再给予最多不超过1万元的大病救助资金。
每个计生特殊家庭都有一名“责任代养人”
刘连九老伴的后事是侄子刘军料理的,按照农村传统,无后的老人养老送终问题一般都由其近亲中的晚辈人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并没有约束性,到底由谁来养老送终经常发生争议和矛盾。去年,行唐县在全县推广施行“爱心责任代养人”制度,由乡政府、村委会为失独老人在其近亲中寻找爱心责任代养人,签订全县统一的格式合同,由乡政府、村委会、代养责任人和失独老人四方共同签订责任代养协议,确保老人生活有人管,生病有人看,去世后后事能够得到体面的料理。
刘连九的老伴常年有病,每次一个电话,侄子刘军、侄媳妇祁书香就会赶过来照顾,像亲生儿女一样端汤送药,哪怕大半夜里电话响起,也会毫不犹豫地起床穿衣赶过来,需要送医院时,立即联系车辆往县医院跑。祁书香告诉记者,“既然俺们是代养人,就要尽到代养的责任,不能让别人说出不是来。”每隔几天,他们两口子就要看看老人日常生活需要买些什么,米面油肉,能给老人代买的,绝不会让老人自己出去买。政府每次有补贴要下发,也是他们二人去县城领取,回来一分不少交给老人,“老人岁数大了,出去不方便也不安全,而且也提防着被坏人坑骗。”今年3月,刘连九老伴去世后,也是侄子刘军为老人风风光光操办了丧事,没有一点怨言。
“俺老伴也算是有福的人啊,她可能是全国第一个死后还能领上丧葬补贴费的农村失独老人。”刘连九说起这事儿很激动,老伴去世后,县计生局局长盖庆昌和乡党委书记白录平来到家里慰问,并送来了3000元的丧葬补贴,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女儿刚刚去世的那几年,整天琢磨的就是人老了之后怎么办,现在该想的政府都给想到了。
与刘连九不同,只里乡习村74岁的失独老人杨兰芝的代养人是孙女王玉杰。在她40岁左右时,接连遭遇人生不幸,丈夫病故,而独生子因车祸死亡,给她留下两个都不满10岁的孙女。杨兰芝当时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她咬着牙挺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几年。五年后,儿媳妇改嫁,要带着她一起走,被她谢绝了,她表示,自己一个人也要把日子过得舒舒坦坦,不能在痛苦中生活一辈子。如今岁数大了,身体还行,有时还出去打打零工。孙女常回来看她,表示即便没有代养协议,为她养老也是自己的责任,“爸爸虽然不在了,但您还有我们呢。”
行唐县计生局局长盖庆昌表示,按照传统和习俗,为孤寡老人养老送终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责任,而现在由政府出面的四方协议则更多体现了一种法律责任,这种法律责任和中国传统道德的有机结合,使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为了保障代养效果,该县还通过两种检查方式来保证四方协议的认真执行:一是县乡计生人员会不定期到失独家庭中走访,听取老人意见,观察老人的身体状况及精神状态;二是给每名失独老人都发放一张便民联系卡,上面有计生人员的联系电话,也有计生部门的监督电话,老人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向计生人员反映。对于不认真执行代养协议的责任代养人,除教育批评并追究责任外,计生部门将征求老人意见,为其另外指定责任代养人。
除责任代养人制度外,行唐县还构建起多元化的计生特殊家庭养老保障机制,采取公办机构养老、民办机构养老、自愿居家养老三种模式。提倡和鼓励居家养老,由计生特殊家庭与爱心供养人签订“爱心扶助协议”,对60-79周岁的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养老补贴,80周岁以上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养老补贴。对自愿入住县民办养老机构的,按照居家养老标准给予补助。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其享有的各项扶助补贴资金划拨到公办养老机构。
每个计生特殊家庭都有“结对帮扶人”
中伏留村计生特殊家庭张贵才,现年67岁,其儿子因先天性肺炎于1986年去世。他居住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危房,县委书记姜阳来到家中看望,并现场拍板为其危房翻建,相关部门筹资3.5万元,为张贵才翻建了三间红砖房。并且,明确其侄子张书军为他的代养人,照顾老人晚年生活。这是行唐县“结队帮扶”政策的一个缩影,在行唐县,每个计生特殊家庭,都有县、乡、村三级“结对帮扶人”,按照行唐县自己的说法,这种“结队帮扶”叫做“走亲戚”。“走亲戚”的队伍是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该县成立了“特别关怀”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出台了结对帮扶的工作安排和实施意见。按照安排,每个计生特殊家庭都有县、乡、村三级领导结对帮扶,县级分包领导每季度至少一次、乡级分包领导每月至少一次、村级分包干部每周至少一次到结对帮扶家庭“走亲戚”,解决这些家庭的实际困难。为便于与失独家庭的信息沟通,县计生部门为每户“失独”家庭统一配发了一部手机,并每月补助10元话费,赠60分钟通话费。通过这部手机,失独老人就能与结对帮扶的领导干部、县乡计生人员直接取得联系。
为进一步做好结对帮扶工作,行唐县专门成立了计划生育家庭关怀扶助中心,目前已在县行政服务中心挂牌,并专项安排了“医养扶一体化”关怀扶助资金,每年按照全县总人口年人均不低于1.5元标准列入县财政预算。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对计生特殊家庭人员身患危急重症花费较大、无力支付费用时的应急救助。该县还免费为计生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投保意外伤害保险(放心保),对参加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档个人缴费部分全部由县政府承担。对居家养老家庭列入危房修缮改造范围的,在国家、省、市补贴的基础上,县政府再给予5000元补贴。
失独老人刘连九告诉记者,现在每年他能领到15580元,这还不算逢年过节领导慰问时给的慰问金和慰问品,也不包括看病后额外报销的部分,这些钱足够他维持当地中等靠上的生活水平。对于这笔钱,县计生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刘连久这种情况,每年县里给发1200元养老金补贴,660元基础养老金,五保费2800元;国家的特别扶助金2400元,市级关怀扶助金2400元、县级关怀扶助金3600元,按照“医养扶一体化”扶助政策,每年再增发120元基础养老金、2400元居家养老补贴,这一年下来就是15580元。其他失独老人,分不同情况,所领钱款不尽一致,但至少也会领到四五千元。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