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新型社保缴纳服务,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的缴纳、查询、咨询等服务。
多国(地区)养老护理精细化人性化 “用进废退”的理念尤其令人眼前一亮
文/广州日报记者汤新颖
养老院的老人可以随时出去,但身上必须携带GPS定位装置,还要把养老院的电话放进钱包;养老院里的房间可以按家的样子来布置,家具、壁纸、花草都可以从家里带来,还能带上心爱的狗狗;护理人员“背着手服务”,鼓励老人自己扫地、做蛋糕,就是为了让其激活正在慢慢退化的身体机能……这些日常护理的点点滴滴,令记者在探访各国(地区)养老院的过程中印象深刻。
下期预告:差异
各国(地区)在养老方面存在哪些差异?敬请关注本报明日“海外养老九日谭”之“差异”篇。
USE IT OR LOSE IT(用进废退):
由荷兰生命公寓创始人汉斯·贝克教授提出,指人们的各项功能如果不使用就会很快丧失。生命公寓不支持过度护理,强调最低量看护、“背着手看护”,要求老人尽量使用自己的能力。对护理人员则要求“不要照顾老人,但协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
精细化
日本:饭前老人先做吞咽训练操
亚洲采访小组记者 肖桂来:
我们探访了位于日本东京江户川区的社会福祉法人江寿会的一家养老院。今年33岁的中国留学生李佳从日本某大学社会工作系毕业后,就留在这家养老院工作,至今已有8年。李佳说,日本养老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在设计理念上都是以“老人”为中心,处处为老人着想。
国内养老院的主色调通常是灰色或白色,但这家特别养老中心却选用淡蓝、粉红装饰墙面与地面。李佳称,这对老人形成积极心理有情感作用。
养老院的人性化还体现在每个细节、每一个角落。例如,在老人的室内,首先考虑的是方便,储物柜分成有门没门两种。洗澡设备也有两种,适用于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一种是自动起降辅助洗浴设备,老人躺在上面经过自动起降可以被安全地放入浴池,这种装置主要用于中风患者。另一种是全自动洗浴设备,老人躺在床上,然后被推入自动洗澡装置,就可以享受自动喷水洗浴,这种设备主要适用完全失能老人。
亚洲采访小组记者 徐梅花:
我们发现,日本养老服务精致到令人惊讶的程度。例如,每位老人都有详细的康复计划、个性化的营养餐单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选择。每一位老人从入院起就有一份详细的身体状况档案、康复档案,每一天的康复训练、身体状态都记录入册。
在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每天早上8时,中心的专门车辆就上门去接老人,到达后第一件事就是血压、体温等身体常规检查。其后,老人可以自由喝茶、聊天,或者根据个人康复计划,在康复理疗师指导下进行身体训练。因为每一个训练机器的负荷量是不同的,老人每一项训练计划都精确到分钟。上午11时开始,在理疗师带领下,所有老人要完成40分钟的全身操。在午饭之前,所有老人要做一个5分钟的咀嚼吞咽训练操。护理员告诉我们,这是因为老人咽部容易衰老退化,吃东西容易呛到得肺炎。所以,咀嚼吞咽训练操每位老人一日三餐都要训练。
我国台湾的养老院护理服务也非常细致,力求给老人营造家的感觉。我们去的台北市立兆如老人安养护中心,老人房间装有呼叫系统,整个中心都是无障碍设施。养护中心设有亲属陪护房,方便子女、亲属居住。
更人性化的是,养护中心实行健康老人和非健康老人分区制度。对此,恒安照护集团董事长胡世贤解释说,这是因为健康老人住进老人公寓后,不希望隔壁住的是插着管子的非健康老人。
理念新
荷兰老人医生“牛”过院长
鼓励老人自己扫地倒咖啡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 汤新颖:
荷兰的护理理念让我们耳目一新,在实践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阿姆斯特丹诞生了全球第一家建立在社区内的失智失能老人激活中心,是由JOKE BOS女士在1993年建立的,专门针对社区失智失能老人。JOKE BOS女士告诉我们,如果一个老人总是不说话,家人以为他生病了,但实际上,可能是他的机能在蜕化,他认不出妻儿,想不起家在哪,深感羞愧,所以不敢说话。这时候,就需要帮老人激活,根据他的特点将其内心深处的恐惧不安消除,这样,老人才能焕发活力和生机。
她举了个例子,有一位老人,退休后长期在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来到激活中心后,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以前是理发师,就引导他给其他老人理发,老人很开心,慢慢唤回了记忆,并感觉到自己的价值,重新绽放了笑容。在失智老人激活中心,会引导老人自己修剪树枝、倒咖啡、做蛋糕、削土豆皮、倒茶,能做什么就让他们做什么。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15年,荷兰已经由政府投资建设了50个这样的激活中心,为至少上万失智老人提供了激活服务。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 杨洋:
来到享誉全球的生命公寓,我还以为到了酒店。阿姆斯特丹公寓的创始人——74岁的汉斯贝克教授首创了“USE IT OR LOSE IT”的护理理念,即“用进废退”,指人们的各项功能如果不使用就会很快丧失。生命公寓不支持过度护理,强调最低量看护、“背着手看护”、要求老人自力更生和使用自己的能力,“不要照顾老人,但协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
在生命公寓我们看到,大堂里,老人们吃着自助餐,需要尽量自己去取食物。怀旧博物馆要让老人来讲解自己熟悉的东西,锻炼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另外,为了避免失能老年人集中生活在一起,形成痛苦的孤岛,生命公寓在设计上还特别对居民进行了融合安排。在一个居住区域里,至少有1/3的居住者是身体健康和生活自理的老人,不同年龄、种族、经济条件的老年人生活、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荷兰还有失智老人农庄。老人每天要自己干农活。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一个失智老人村,有157个重度失智老人。老人被鼓励自己洗衣做饭,农庄从来不送餐,就是为了逼迫老人下来吃饭,吃的是自助餐,这样促进老人有社交,形成良性互动。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 廖靖文:
在德国、荷兰、法国,养老院的护理服务十分科学。比如,养老院有老人医生,比老人院院长还有话事权。老人的身体情况如何,要不要给药,都是老人医生说了算。除了重大疾病,老人医生可以搞定老人所有的病。此外,康复师、理疗师等都需要经过高等教育培训才能上岗。
我们到访了法国巴黎高立泽养老机构的一个养老院,养老院的康复师是个帅哥,我们去探访时恰好是午饭时间,有些老人行动不方便,他就逐个带老人从不同的楼层去一楼的餐厅吃饭。可不能小看领老人下楼吃饭这件事,康复师需要在下楼过程中引导老人尽量发挥身体机能;有些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症,在下楼的过程中,康复师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帮老人唤醒记忆。这些国家的老人寿命较长,非常有活力,和这些做法息息相关。
管理严
丹麦:老人出门带GPS
冰岛:护士24小时待命
北欧采访小组记者 伍君仪:
我们第一站来到丹麦哥本哈根的皮德绿格中心养老院,这里有130名全职工作人员,其中包括4名护士,至少都有两三年的工作经验,主要负责分发药物、给老人打绷带等。这里的工作人员上班都不穿工作服,为的是让老人感觉过着正常人的居家生活,而不是在医疗机构中。
利涅是养老院的高级管理人员,他告诉我们,养老院不限制老人的活动自由,为了避免他们出外走失,就让他们随身携带GPS定位设备,连同养老院的联系方式等一起放在钱包里。
在赫尔辛基的海伦南·万海科提养老院,我们看到,养老院目前有47名护士和护工,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服务,每周有医生上门为老人们看病。所有的门都需要开锁进出,以防老人走失。
冰岛的养老院在管理方面也十分严格。雷克雅未克的索尔顿养老院是1992年由私人创办的养老院,这里的工作人员包括护士、护工、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营养学家等,护士是24小时待命的。养老院有5个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小餐厅,都由一个大厨房统一做,从沙拉、蛋糕到传统的冰岛饮食都有供应。活动室安装有直播摄像头,和老人房间的电视机连接,老人们可以在房间里先看看活动室的活动好不好玩再决定是否下楼参加。
人性化
美国:让老人保留社交圈
北美采访小组记者 何道岚:
在美国,老人居家护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照顾老人的身体,政府在上门护理上更注重呵护老人的心,即精神层面上照顾到老人的需求。政府会出钱请人陪伴老人,除了做家务,还陪逛公园、聊天。为防止老人退休之后与社会脱节,社区中心会不断更新老人护理课程来吸引老人,在给老人提供服务的同时,还使老人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北美采访小组记者 何瑞琪:
“什么时候让人上门照顾,什么时候自己去社区中心玩,甚至挑选哪一家环境好服务好的社区中心,我都能全权决定,换着尝试也挺新鲜的。”今年67岁的温阿姨是老西关人,早年随家人移民纽约,退休后获得政府提供的每周5天的免费日间护理服务。由于身体还好,她选择了一天的居家护理,让护理员上门打扫、洗衣、照看起居;另外4天则去社区护理中心,“保持社交生活”。
纽约华人社区法拉盛一共有十多间华人日间护理中心,走的都是政府出资、私人开办的市场化道路。温阿姨坦言,受益的是像她这样的普罗大众。2013年,她最初选择的是离家最近的护理中心,两年来货比三家,今年4月转投和美康护理中心。最近,她跟丈夫又在考察不远处的另一家新开业的护理中心,但发现那里的课程不如现在的中心丰富专业,所以暂且不动。
冷思考
护理员缺失问题普遍存在
亚洲采访小组记者 肖桂来:
对养老院而言,一半是老人,另一半是护理员队伍。就日本社会福祉法人江寿会而言,四成是正式工,多为专业院校大学毕业生,平均年龄为30岁;六成是临时工,以40岁到60岁的家庭主妇为主,多居住在养老院附近社区。总体而言,一个护理员匹配3个老人。护理员的收入处于社会中等水平,临时工按时薪给钱。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 汤新颖:
德国明斯特硕灵莲茨养老院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比较头疼的是护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这在整个德国都较为普遍。护理人员由少数专职护士和大多数兼职护工组成,兼职护工通常会因为收入问题而跳槽,这让养老院负责人很头疼,因为“护工换人后,又要重新熟悉每个老人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亚洲采访小组记者 肖桂来:
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失问题日本也有遇到。日本康复学院校长宫森达夫告诉我们,过去日本人都不愿意从事护理员这个职业,只有一些中老年家庭妇女、来自偏远地区的低学历层次人员选择做护理员。2000年,日本推出介护保险制度,之后大力提高介护员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这种情况逐渐得到了一些改变。
亚洲采访小组记者 徐梅花:
我国台湾地区也面临护理员的缺失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教育部门从高职教育入手,让16岁的高职学生接触护理行业,养老院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如果学生认可这条路,教育部门会帮助其上大学、更进一步进修。
北美采访小组记者 曹晓阳:
在纽约,花在老人身上的护理费用是比较高的。我们拿到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65岁~74岁的老人,平均每人每年花在护工上的费用为11000美元,75岁~85岁之间,这一数字是18000美元,85岁以上,这一数字是23000美元。
北欧采访小组记者 伍君仪:
目前,在冰岛雷克雅未克的索尔顿养老院工作的护士收入约为每月40万冰岛克朗(约2万元人民币)。护工的工资要低一些,最多达到30万冰岛克朗(约1.5万元人民币),收入处于社会中等水平。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