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应对文化差异 老人同声同气

2018-08-17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早报:无忧保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新型社保缴纳服务,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的缴纳、查询、咨询等服务。

  多个国家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养老机构 不同族群老人抱团取暖安享晚年

  东方西方、不同种族的人们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习俗,受各自文化熏陶的人们老了以后,在养老方式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不同族群的老人呈现出抱团养老的倾向,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养老机构。

  兼容“多元文化”也是国外养老事业的一种发展潮流。在更深的层次上说,文化观念上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人类不同的养老行为,如何看待“孝道”就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正视差异,用贴心周到的服务和创造性的安排让老人满意,是发达国家养老事业给我们的有益启发。

  文/广州日报记者伍君仪

  应对差异

  芬兰:俄裔老人聚居养老院

  美国:纽约华人养老院兴起

  随着全球人口流动性不断上升,很多国家都有大量的移民进入,他们在异国他乡存在着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在养老上,他们应对的方法是“抱团取暖”。

  北欧采访小组记者 伍君仪:

  芬兰赫尔辛基的海伦南·万海科提养老院离市中心约两公里,始建于1913年,住在这里的老人年龄从65岁到80岁都有,大部分是女性。它与俄罗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受俄罗斯一家慈善组织的资助,是一所以俄语文化为特色的养老机构,主要为在芬兰但说俄语的老人提供有归属感的养老环境。据2012年的官方统计,芬兰国内以俄语为母语的人口有70899人,占全国人口的1.3%,主要分布在赫尔辛基以及芬兰的东部和南部,其中有30183人拥有俄罗斯联邦的国籍。

  我们看到,海伦南·万海科提养老院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模式:为少数族裔的老人提供一个聚居地——说俄语的人们在俄罗斯以外的异国他乡感到孤立和压力,最终聚集到一起。在熟悉的文化中安享晚年是再好不过的了,对存在认知障碍(如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家来说,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更是非常有利于康复。

  北美采访小组记者 何道岚: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也有类似的情况。随着多年来的自然分化发展,纽约的各民族聚居区域呈现相对集中的景象,养护中心和养老社区也随之分布,几乎达到了“河水不犯井水”的程度。祖籍广州的纽约移民温阿姨不懂英语,但多年来在法拉盛华人社区生活自如。最近两年退休后,她换过两家养护中心,都是华人开办的,里面九成以上是中国人,其余是日本和韩国人。在祖籍以外,民族和肤色似乎成为了美国老年人聚集的两大因素。

  北欧采访小组记者 刘旦:

  生活在芬兰的俄罗斯人聚居在海伦南·万海科提养老院,也许是为了“抱团取暖”。在这里,约40%的入住老人是说俄语的,他们有的是俄裔,有的从小随父母从芬兰移居俄罗斯,老了之后又回归祖国养老。为此,养老院的布置考究,具有非常浓厚的俄罗斯风格,从院内墙壁上挂着的各种装饰品就可以看出来。在餐厅的一面墙壁上还挂了很多俄罗斯文化名人的肖像,就是为了让大家感觉祖国并不遥远。

  北美采访小组记者 曹晓阳:

  我在纽约接触到很多华人老人,其中有一些是随子女从中国移民去美国的。他们还没老到一定要住养老院的程度,本来应该选择居家机构进行养老,但是他们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和大部分说英语的护理员难以自由沟通,只能由懂英文的亲戚来翻译。这就是为什么近几年纽约的华人养老院兴盛起来的原因,它们为老人们扫清了语言障碍。

  包容差异

  丹麦:养老院力推“多元文化”

  芬兰:养老院护工懂多国语言

  一些社会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意识到人口多样性对养老服务提出的新要求,纷纷开始打造“多元文化”的养老服务,努力兼容不同人群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北欧采访小组记者 伍君仪: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皮德绿格中心是当地最大的养老院之一,目前有152名老人长期居住,大多为60岁以上。从2013年开始,该中心被哥本哈根政府选定为该市首家“多元文化”试点养老院,旨在接收外来移民,包括来自土耳其、巴基斯坦、中国的移民——据前几年的统计,哥本哈根约有20%的人口是新移民或其后裔,80岁以上的华裔老人就有约200人。中心能为不会说丹麦语的老人(特别是失智老人)提供服务,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在皮德绿格中心的室外活动区域,我们见到一个休息区的围栏上写着“尊老”、“爱幼”、“气功”等硕大的汉字,在办公室还拿到了中文版的中心介绍小册子。中心管理人员利涅·杰普逊女士说,目前中心还没有华裔老人入住,也许未来会有。除了中文,中心的很多地方还有着多种不同的文字。住在中心的70多岁的菲律宾老太太玛利亚·玛格达莱妮·尼尔森表示:“我很喜欢皮德绿格中心住了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我们住在一起,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在这里,不同文化、信仰背景的人可以吃到符合自己文化习俗的饭菜,而且能够清楚知道厨房是如何制作食品的,特别是使用了什么原材料。利涅带我们进入一间宽敞的活动室,它在表面上没有什么特别,就是四面白墙罢了,但它可供来自不同文化、信仰背景的老人开展各类活动——巧妙之处就是放置了一台投影仪,通过投射不同的PPT,让这个房间瞬间营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

  北欧采访小组记者 刘旦:

  尽管以俄语为特色,赫尔辛基的海伦南·万海科提养老院也强调多元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养老院的47名护士和护工可以提供俄罗斯语、芬兰语和瑞典语三种语言的服务,一些工作人员还会说英语、德语、法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等。养老院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包括社会开放日和各种讲座,欢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参加。在这里,说俄语的老人与说芬兰语的老人彼此相处融洽——至少养老院的主任米娅·洛夫伦德是这么说的。我们在参观的时候,也见到老人家们在一起锻炼身体、开故事会等。

  观念差异

  对孝道有不同理解

  东西方在养老观念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东方传统的“大家族文化”强调养儿防老,对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等观念还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老人却以入住养老院为荣。

  北欧采访小组记者 刘旦:

  丹麦哥本哈根皮德绿格中心养老院的负责人梅特·奥尔森在回应为什么入住其“多元文化”养老院的非丹麦老人寥寥无几时说,许多来自西方国家以外的移民认为,让亲人住进养老院是不孝行为。他质疑说,这些子女宁愿自己在家辛苦地照顾失去自理能力的父母,为此牺牲了个人的工作时间和社交空间,另一方面老人也得不到很专业的照顾。难道这就是“孝道”?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 杨洋:

  过去德国的老人也是以在家养老为主,但随着女性出外工作渐渐多了起来,没有时间照顾老人,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养老院享受专业护理。即使是留在家中的老人,也会要求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进行上门服务。在法国,一个普遍的养老观念就是将父母送进养老院接受专业服务和治疗,这会被认为是子女对老人负责任的行为,不仅不会被冠以抛弃老人的名声,反而是父母值得炫耀的事情。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 汤新颖:

  在荷兰,很多为人子女者告诉我们,让父母在养老院过得开心,享受专业护理,这才是真正的孝顺。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们大力提倡的“YES文化”,要求对老人不能说“NO”。有一位老人,和家里的宠物猫感情很深,要带3只猫去养老院,工作人员就想尽办法满足了她的要求,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陪伴自己的宠物可能比子女还亲。但对养老院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因为猫的气味、毛、排泄物等对卫生条件严格的养老院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此外,还要兼顾养老院里其他老人的感受。

  北美采访小组记者 曹晓阳:

  不同文化对“孝”的不同理解存在很大差异,观念上的冲突有时很严重。我听说去年美国洛杉矶一个华人社区发生了一个大案:天津一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子女拿到美国绿卡之后也移居到美国跟子女团聚,结果才过了半年就因房产纠纷用刀刺死了41岁的儿媳,被捕入狱之后又在狱中自杀。这类悲剧与文化冲击、观念差异有一定关系。很多中国老人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也不懂英语,晚年生活很单调。而且在一些人的传统观念中,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但美国的观念不一定是这样,导致在共同生活时产生诸多摩擦,有时甚至令人丧失理智。

  中西欧采访小组记者 廖靖文:

  在西欧国家,失能老人对入住养老院没有思想上的顾虑,他们觉得住在里面享受专业服务挺好。我觉得养老院周到完善的服务是让老人和他们的子女放心的原因——在养老院,工作人员不但帮助、护理老人,还经常鼓励老人尽量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下期预告:困惑

  各国(地区)在养老事业发展上存在哪些困惑?敬请关注本报明日“海外养老九日谭”之“困惑”篇。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