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是全国首创的个体社保微信自助缴纳平台,未来十年无忧保坚定服务个体社保缴纳的战略思想绝不动摇,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个体社保领域的第一服务者和行业领导者。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张欧亚
提要
1月21日,一个武汉的“拆二代”在网上火了!
事件缘起于荆楚网刊发的一组原创图片《“拆二代”的非典型梦想:让老人老有所养》:陈卿,33岁的“拆二代”,坐拥35套拆迁房,还是曾经的海归、北京白领……让人意外的是,他回到武汉,将名下房产全部投入改造为社区养老院,甘心做一个低调的养老院院长,整日和耄耋老人呆在一起。
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拆二代”往往意味着一夜暴富、不思进取、挥霍无度。陈卿,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拆二代”。他是怎么想的?
带着全国网友的极大关注和疑问,本报记者走近了陈卿和他的养老院。
沙湖边长大的“拆二代”
冬日的阳光,静静投射在武昌欧亚达侧街的一片阳台上,79岁的王大享拿出一个便携式音箱,调出“小苹果”的乐曲,把一支长剑舞出道道寒光。
一旁,陈卿欣赏着,不时鼓掌、喝彩。
陈卿是武汉市大家庭养老院的院长,王大享是在养老院落户的老人。陈保安—陈卿的父亲,则向记者缓缓讲述着沙湖畔的变迁。“武昌沙湖从前一望无际,有芦苇荡,有帆船林立,大风起时波浪翻滚,涛声震天。”陈保安是武汉市洪山区团结村三队人,他家最早就居住在沙湖芦苇荡掩映的岸边。他说,他们现在所在的这一片,很早以前就是沙湖的滩涂或沼泽。“实际上,我们是湖南衡山人。”陈保安娓娓道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的父辈们从衡山移民到武昌沙湖,围田造地。团结村原来有四个生产小队,一队、二队主要是本地人,四队主要来自鄂城,他们三队66户则全部来自衡山。到五六十年代,四个小队合成一个大队,有“团结”五湖四海之义。这就是团结村的由来。
陈保安生于1956年,今年58岁。在他的记忆中,全家最早住在由篱笆墙搭起的简陋房舍里,大致就是今天的徐东大街万丽酒店所在地。“就是在地基上扎起几排竹竿,然而再糊上泥巴,就是墙壁,再搭起顶棚,这就是房了。”
后来,条件好了,盖起了瓦房、楼房。团结村在沙湖的下游,地势低,陈保安记得,他家1987年盖起的楼房,最下一层作为半地下室悬空于地面。
1995年,长江二桥通车,当时陈卿才13岁。这以后,他家里又盖起了一大排楼房。
拆得35套房,办了养老院
2008年,徐东路一带列入城中村改造范围。拆迁前,陈家共有4000平方米的私宅。
根据政策,2009年还建时,他家共分得35套商品房,最小的50多平方米,最大的有150平方米。包括团结名居小区竹园三层的整层,和紧邻一起的四层楼的一半。“按当时市价,总价值大约3000万吧。”陈保安说。
不久,为了办养老院,在陈卿的力主下,陈保安卖出了其中的9套。
陈保安说,当时为了急筹现金,就卖了个低于市场的价,平均5500元/平方米,共卖了500万元。这笔钱投入到23套房子的装修,就有了今天的养老院。因为整层楼都是他家的,三楼两侧一个400平米、一个600平方米的阳台,就成了老人们健身的地方。还剩余3套,自己住1套,另2套成了员工宿舍。
实际上,陈保安父子办养老院的愿望由来已久。2003年,陈卿在澳洲留学时,经常考察当地的养老院,尽管他攻读的是经济分析师方面的学位。
关于为何要办养老院?去年底,在武汉市养老院建设经验交流会上,陈卿是这样介绍的:“在未拆迁前,我的祖辈在这里生活了4代。还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患有脑溢血,卧病在床多年,那时物质条件差,爷爷晚年生活没得到很好照料。父亲和我一直有很大遗憾,从而就产生了一个心愿:有能力时一定开办养老院,让需要的家庭不再有遗憾。由于拆迁分得35套房子,我们毅然拒绝了很多买或租房的人。还有一个原因是,以前街坊都是一个环境中长大,互相帮助,由于城中村改造,几十年的邻居各在东西,但其中很多年事已高的老人行动不便,或生活环境已陌生,于是形成了很多空巢老人。”
—这就是陈家办养老院最初也是最朴素的动力。
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大家庭养老院的装修,像是商务酒店,有单人间,有双人间,也有五六人的多人间。走廊过道满是栏杆,便于老人们行走时扶手,墙壁贴满了卡通画。因为所有宿舍都有地暖,房内温暖如春。多功能室里,有麻将和钢琴,紧邻着是医务室。
三楼隔着两个大平台,还搭了个小舞台,这是开会、跳舞、健身的地方。
这时,王大享已收起他那把闪着寒光的剑。他的左臂,戴着“消防巡逻员”的袖章。他原是省政府车队的司机,虽然已经79岁,但在这里还算是年轻的,因此被大家选为“巡逻员”。这里最年长的则是99岁的陈福英,因为年纪大,24小时有护工监护。
王大享开着玩笑说,我这一辈子,经常被人喊作王大“亨”,因为这两个字猛一看太像了。他呵呵笑着,在一侧的靠椅上休息,看83岁的张文敏带着一群姐妹扭秧歌。张文敏双手拿着红绸扇,陈卿走上前,为她绑好红腰带。
79岁的李勇发也不甘示弱。他戴着一顶礼帽走进舞池,拉住院长助理杨敏,要和她跳交谊舞。陈卿担心说,你别闪了腰啊。李勇发哈哈一笑:我是高手,不会的!
李勇发原来是水产公司的职工,退休前一直做工会工作。“他最喜欢到处跑,经常出去后找不到回养老院的路。这时,他就会找到派出所,掏出养老院为每个人制作的身份卡,让派出所打电话,养老院再派车把他接回来。”陈卿笑着说。
91号房间住着李世云、万能钧夫妇。他们刚来两个多月,还是去年通过本报的一篇报道知道了这儿,一找来,就喜欢上了。
李世云夫妇中午刚刚去住在附近的儿子家吃了饭。李世云说,老伴有老年痴呆,照顾不了他也照顾不了自己,孩子们又各有事业,这里条件这么好,和孩子们一商量,就住进来了。
穿过长长的走廊,在大平台的另一侧,养着花草,金鱼,甚至还种有白菜、菜薹。老人们有的坐着轮椅聊天,也有的摘去白菜花坛中的黄叶。陈保安介绍,为了种这些花草,他从农村拉来了两车土。闹市中建这个空中花园,能让老人体验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
记者在平台上遇到匆匆要走的刘荣。她已经退休了,但住在养老院的并不是她,而是她83岁的父亲。她说自己也年纪大了,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父亲,父亲也很适应这里。
从1位老人到120多位
下午4时,老人们又集中到了多功能娱乐室。这是每天安排的唱歌、弹琴时间。
记者在活动安排表上看到:早上8时,跳回春操;8时30分至10时30分,看电影;10时30分至11时,聚会聊天;12时,午餐;12时30分,散步;午休后,14时至15时,麻将、纸牌、下棋、看电视;15时至16时,太极、秧歌。
88岁的赵家端坐在钢琴前,准备伴奏,赵家端原来是武昌47中的语文老师。老人们人手一本歌单,等着80岁的孟明满来领唱,她原来是一家医院的护士长。孟明满在房间找到歌单,大声起唱,老人们齐声唱:
聚一份欢畅
聚一份吉祥
聚一份花好月圆的好时光
问候这春风
春风别来无恙
迎接这金秋
金秋衣锦还乡
聚一份祝福
聚一份兴旺
聚一份风调雨顺的好景象……
娱乐室里,架着两台摄像机,这是凤凰网视频组正在录制节目。
陈卿告诉记者,2013年7月28日开院第一天,只有一个邻居入住,那时几十个护工和工作人员围着一个人转。市、区政府给予了多方关怀和指导,前后30多次到现场调查,还先后为他们落实了50张医用床、400套床上用品和资助40万元资金支持。到年底,达到了40多人。这是第一阶段。
去年,本报对养老院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国家民政部专家王杰秀专程来调研和指导。副省长甘荣坤、武汉市副市长刘立勇等领导也专程来看望,为老人们赠送了慰问金。到去年11月,养老院已有120多位老人入住,收支逐渐趋于平衡。
这两天,荆楚网的图片专题上网后,新华网、人民网(603000,股吧)、中国新闻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都进行了转载和重点推荐。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凤凰网等商业门户网也第一时间在手机客户端的头条进行大力推荐,单条新闻参与跟帖人次最高达到近5万人次。湖北卫视、天津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国内媒体纷纷致电荆楚网,希望能为陈卿和他的养老院作。
陈卿的善行,还引起了湖北和北京等地的爱心企业关注。国家爱晚工程湖北运营中心的负责人致电荆楚网,希望能与陈卿商谈合作事宜。湖北省唯一授牌的老年病医院—梨园医院也在第一时间联系荆楚网,向陈卿传达了合作的意愿。如果陈卿愿意,医院将会免费为养老院的老人做体检。
沙湖的芦苇与沼泽,见证着一个“拆二代”的励志与善意,也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成长。
网友点赞
谁说“拆二代”不能有正能量?
“携法大”:拆二代坐拥35套房产办养老院,很感人。
“不在场”:办养老院需要爱心和良知,多来点这种新闻好多了。
“浑圆自在”:武汉陈卿一家人令人尊敬,令人感动。为富大仁,社会的良心,好人啊,正能量!
魏书勤:近几年,轻易到手的巨额财富让不少“拆二代”成了不思进取的“寄生虫”。然而日前,武汉的一名青年却用行动表明,“拆二代”并非都是“纨绔子弟”,只要怀揣一颗善心,他们的财富会让更多人受益。“丽”:值得表扬,有钱人海了去了。也没见个个像他一样。“君兰”:中国就需要有良知的富豪,顶起!“繁华落幕”:希望这个社会以后会更和谐……其实还有很多老无所依的老人,看着会很心酸!“老碰碰”:这个小伙子真的太棒了 ,办养老院可不是容易的事,费心劳神还花钱,希望小伙子碰到困难也要坚持把它办下去!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