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是全国首创的个体社保微信自助缴纳平台,未来十年无忧保坚定服务个体社保缴纳的战略思想绝不动摇,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个体社保领域的第一服务者和行业领导者。
民间发起“1943寻亲联盟”助潮汕寻亲
潮汕地区曾有过一段非常特别的历史—1942年至1943年,该地区大涝大旱,土地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当时的潮汕人大部分拖家带口往江西和福建迁徙讨生活,老一辈潮汕人称之为“大饥荒”。
今年86岁、居住在汕头的张巧美就经历了当年的大饥荒。那一年,父母带着她的三个弟弟逃往江西,可是,等她父母回到潮汕时,却没等回她的弟弟。如今,时间已过去了73年,在这漫长的73年里,张巧美一直想寻找她失踪在江西的两个弟弟,却始终没有找到。
近日,张巧美在亲戚的帮助下,将寻人信息发到了网上。
文/广州日报记者陈正新
通讯员胡克雅摄影报道
你们在哪里
1942年—2015年,从苦难稚童到垂垂老朽,73载的分离和寻找,你们今安在?
大弟:当年10岁,身体健壮,据传闻当过兵;现年83岁。
二弟:当年8岁,聋哑人,外号“老哑”;现年81岁。
原来居住地:揭阳白塔新仓,父亲叫张顺(又名张学士),母亲叫陈婵珠,大姐叫张巧美。因为是美字辈,两个弟弟的原名应叫“张某美”。
母亲目睹两子被拖走
“我母亲带着弟弟们到江西后,病倒在路边,当时他们在一个大户人家院墙外面休息,大户人家的人出来,硬生生地把两个弟弟拖进去了,二弟当时比较健壮,就翻墙逃了出来,但还是被那家人又拖进去,之后还遭一顿毒打。”张巧美告诉记者,她是家里的老大,被父母送给家乡附近的人当“童养媳”,弟弟们的情况是她母亲回汕头后告诉她的。
张巧美说,当时和她父母一起逃荒的有3个弟弟,最小的三弟时年仅3岁。在梅州合三口,逃荒中的父母实在饿得没办法,就将三弟送给了当地人,换了3筒米。
如今,70多年过去了,除了梅州的三弟与居住于汕头的张巧美一家联系上外,丢在江西的两个弟弟杳无音信。据张巧美回忆,他的两个弟弟丢失时,一个10岁,一个8岁,二弟是个聋哑人,外号“老哑”,大弟身体健壮,后有传闻当了兵。
“我们一家原来住在揭阳白塔新仓,父亲叫张顺(又名张学士),母亲叫陈婵珠。父亲原先在糖厂工作,左手前臂在做工时被"石碾"压断,肌肉萎缩,不能劳作。我们是"美"字辈,两个弟弟也都应该叫张某美。”张巧美说。她希望通过这些线索,能勾起她两个丢失弟弟的回忆,让他们能与亲人相认。
福建青年发起寻亲联盟
记者了解到,有一些民间团体在为因1943年“大饥荒”而走散的老人们再次团聚坚持不懈地努力,丘福文和他的赣闽寻亲会就是其中之一。丘福文是福建人,在海洋生物研究所工作,说起建立寻亲会,他认为是个偶然。
“我的外婆和姑婆都是潮汕人,因为1943年潮汕地区"大饥荒",她们被卖到福建地区做童养媳,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她们一直想找到身在潮汕的亲人。”丘福文说。在帮助外婆和姑婆寻找潮汕亲人的同时,丘福文发现在福建和江西有很多类似的老人,都是1943年潮汕“大饥荒”的受害者。于是,在2011年,丘福文建了一个群,帮助因1943年潮汕“大饥荒”而流落在外的老人寻亲。“开始就四五个人,现在渐渐发展,群里有近50个人。”丘福文告诉记者。
虽然丘福文一直在为这些老人寻亲努力,但效果却不太好。“主要是因为这些老人年纪都太大了,有的记忆模糊,有的走散或被卖时年纪太小,压根就不记得当年的事情。”丘福文向记者解释:“并且像这样的组织太少了,我所知道的,只有几个慈善组织在做。”
丘福文特别希望潮汕地区也能有类似的组织来和他对接,甚至他还希望能建立起一个DNA对比库。“你想想啊,当年潮汕地区有十多万人因为逃荒而流离失所,即使有许多老人已经过世,也还有好多老人都在盼望能寻回自己的亲人。”丘福文说。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