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新型社保缴纳服务,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的缴纳、查询、咨询等服务。
70后、80后的父母们如何养老,已是一个并不遥远的现实问题。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分本地篇、国内篇、国外篇呈现不同的养老状态。未来,上海本地老人在申城如何养老?具备医养结合功能的养老公寓到底与传统的养老院有何不同?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03
编者按
截至去年12月31日,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5.9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0.2%,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名老人,上海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
若干年后,70后80后的爸妈们如何养老,已是一个并不遥远的现实问题。
与以前不同,现在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未必一定要在养老院度过,他们可以选择到养老公寓寻找志同道合的“老伙伴”、可以到长三角或者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候鸟式养老,抑或跟随儿女在异国他乡安度晚年。
从即日起,本报将分为本地篇、国内篇、国外篇直击不同老人的养老状态。
一眨眼,80后们的爸妈已经迈入了“银发族”。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日后爸妈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面对市场的多样需求,上海最近几年兴起了具备医养结合功能养老公寓。在那里,有“四张床”:即8小时日托床、3个月喘息床、24小时全护理机构床和365天的居家床,满足了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承载了社群的功能。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社交功能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在银康老年公寓,记者看到由一栋17 层的高楼,2层裙房及1000平米超大屋顶花园组成的建筑。主楼每层10间标准间,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小客厅。设有辅助生活护理区和特殊医疗护理区,共有400余个床位。
提供不同等级的生活照护、医疗辅助护理和康复护理,并有人性化的假期入托和短期入住。裙楼设有餐厅、小卖部、中庭休闲厅、图书馆、小型影院、培训中心、心灵慰藉等公共设施,还有摄影、书画、棋牌、手工、音乐、园艺等多个文体活动室;提供心理咨询、义工和社工等人性化为老服务。
日前,记者敲开了余老入住的房间。今年86岁的余老在入住前一直和老伴住在虹口干休所的5楼,因为老伴腿脚不好,上下楼梯困难,因此他和老伴双双入住了老年公寓。房门口挂着他的个人信息和饮食禁忌,每次工作人员给他准备的都是痛风餐。余老告诉记者,自己是2014年10月入住的,本来只想临时小住,没想到老房子装电梯的事一度搁浅,老两口对买汏烧又不是很在行,就入住到现在。
虽说已是80多岁高龄,但离休前曾从事情报工作的余老看上去仍精神抖擞,入住公寓后,他一直没闲着,兴致勃勃地开始使用PPT制作电子杂志,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现在电子杂志就我一个孤家寡人在做,我希望增加视频的内容,以后把召开联欢会的内容也放进去。希望社工能给我增派人手。”余老口中的社工是公寓里的几位90后,她们有自己专业的工作方法,需要经过技能培训。
快乐养老高于一切
老年公寓院长汪晓鸣早年曾是上师大的中文老师,前不久,与荷兰的生命公寓创始人贝克的聊天,让她颇受启发,“在贝克看来,快乐养老高于一切,老人心情好了,就会忘记病痛和孤独。老人为何有家不住,要去老年公寓,除了介护功能外,他们看重的还有养老公寓的社交功能。譬如有的老人退休前是大公司董事长,呼风唤雨,但到了晚年,身体机能下降,心理落差很大。有句古话叫"用进退废",我们鼓励老人不躺在床上,凡是能做的事,自己做,这才是健康长寿的理念。”
养老公寓承载了社群的功能
公寓里住的老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生活能自理或半自理,一类是失智或瘫痪老人。
社工服务的老人中曾有一名轻度失智的,有一次他戴上帽子、拎上袋子,伪装成家属悄悄离开了公寓。当工作人员发现后,火速兵分四路地摊式寻找,终于找到了老人。
那些失智的老人,会在闲暇的时候来到底楼的“记忆小镇”。那里有游戏棒,有益智游戏,有会带领他们动起来的社工。半个月前,它被改造成了长者照护中心,并内嵌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功能。长者照护之家提供24小时长住服务,白天老人们也可参加日间活动中心的各种康乐活动。
据汪晓鸣介绍,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长者照护之家”“日间活动中心”从5月初开始试运行,到5月中下旬将正式开放,占地约850平方米,配备独立卫浴、康乐区、用餐区、护理区和多功能影视厅等,以满足托养老人的各种需要,为失能失智长者提供更人性化、多样化的照护服务。
公寓的裙楼设有康复护理中心,设有康复床位和全护理床位100余张,均为多人房。接收中风亚急性期、脑外伤、换关节手术和其他手术后需要康复护理和全护理的。在那里,记者看到了一对上了年纪的母女,女儿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从医院出来后,就和母亲一起入住这里。
“我们是一个集住养公寓、日托服务、喘息式服务、护理之家、居家养老为一体的市区复合型养老机构。”公寓的“大管家”张震明补充介绍说,在公寓里有十几个文化俱乐部,如歌咏书法、京剧、老年瑜伽等,几乎每天都会上演老人喜爱的活动。每周还有志愿者到公寓里开展各类活动。这不是简单的提供居所的地方,事实上它更多承载的是社群的功能。
连接社区、医院和家庭
汪晓鸣介绍说,“最初我们设想提供辅助护理和康复护理,但是摸索下来,发现城区中80岁以上四类老人(失独、失能、失智、失偶)对养老机构有刚性需求,面对市场的多样需求,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四张床,即8小时日托床、3个月喘息床、24小时全护理机构床和365天的居家床。正好与我们"机构是连接社区、医院和家庭的桥梁"定位相匹配 ,同时与公寓内完善的康复中——内设保健站、多功能活动厅、日间照料区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诊所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养老综合服务体。”
[相关]
今年本市将新增50家长者照护之家
近日,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最新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显示,上海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银发族”。2015年,本市人口预期寿命为82.75岁,上海长寿城市的特征已经非常突显。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认为,目前,本市已经研究形成一系列医养结合政策措施,计划到2017年,实现有一定规模(15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全部设置医疗机构并实现医保联网,全市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基本覆盖。
在近日召开的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上,老龄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十二五期间,本市医养结合初显成效,老年护理床位达到2.6万张,189家养老机构设置了医疗机构,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工作不断扩大覆盖面,家庭病床达到5.27万张。本市还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供给进一步增大,全市共有养老机构699家,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2.6万张。“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现在已经建成长者照护之家22家;累计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42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3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达到30万人,其中13万困难老年人享受政府补贴。
据悉,今年本市在100家老年宜居社区试点的基础上,将再新增39家试点。全面完成7000张公办养老床位、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50家长者照护之家等市政府实事项目,着力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向嵌入式、多功能方向发展。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