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选养老院近八成人“食”为先 价格因素排名靠后

2018-10-01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半岛都市报10月2日讯(记者 朱薪雨 郭玉华) 民以食为天。10月2日是重阳节,记者针对养老相关问题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吃得好不好、服务是否“走心”成了子女和老人最看重的标准。

  9月30日至10月2日,记者在辽宁路街道对辖区居民做了一份调查,涉及200位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对于“如果条件允许,您会如何为父母养老?”这一问题,有109户选择“居家养老”,占54.5%,67户选择“社区养老”,占33.5%,24户选择“入住养老院”,占12%。而对于“实际情况中,您(决定)如何为父母养老?”这个问题,选择“居家养老”的仅有57户,占28.5%,选择“社区养老”的有20户,占10% ,而123户选择“入住养老院”,占到了61.5%。

  前后两个问题,仅变了一个前提,差距会如此大?记者了解到,很多年轻人希望自己能有很多精力照顾父母,但是迫于自己家庭压力大、工作繁忙、父母健康状况需要专业照顾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他们的希望往往难以达成。

  入住养老院,最看重的因素有哪些?针对这个问题,问卷设置了“饮食”“居住”“服务 ”“娱乐”“设施”“价格”和“其他”六个选项,最多可选3项。统计结果显示选择“饮食条件”的人数最多,为153人,占调查群体的76.5% ;位居第二的是“服务是否周到贴心”,选这一项的为127人,占63.5%;排在第三的是“居住条件舒适、卫生”一项,有112人选择,占50.6%。剩下的依次为“器材设施完备先进”、“娱乐场所多”、“价格高低合适”和“其他”,分别占33%、31.5% 、22%和6%。

  记者发现,吃得好不好,是居民选择养老院的一个首要因素,对于入住养老院,居民最看重的还是饮食。另外,服务情况也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不能照顾母亲,但是希望母亲能在养老院得到最大程度的呵护。”市民陈峰说。

  探访 看书制定营养计划,菜谱每天不重样

  10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南京路的泽雨养老院,这里正在举行重阳节联欢会,在表演的空当,厨房传来阵阵饭香。“闻出来了,今天有鸡腿和虾仁!”一位老人脱口而出,惹得周围的老人哈哈大笑。

  厨师长黄师傅原先在多家星级酒店做过大厨,去年被请来后,就率领手下3个人为老人制定详细的“营养计划”。“每天早上一般5点多就起来了,一早就有配货公司将我们的食材送过来。”他说,他阅读了许多营养书籍,早上的饭菜以粗粮为主,比如地瓜、山药等,鸡蛋、加上豆浆、牛奶、面包、小咸菜、稀饭等,早上可选的食物多达十几种。

  “老人就和小孩一样,吃得好、吃得健康,他们才能住得开心。”黄师傅说,几乎新入住的每个老人,他都要谈话,看看老人的口味是什么、喜欢吃什么、有什么老年病,从而有针对性地做饭。“我总结了下,老人主要问题是牙口不好,肠胃功能弱,而且大多数有便秘的毛病,另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所以吃的东西不能太咸,而且要做得有食欲,色香味俱全。”如果哪天做的菜剩的比较多,他一定要问问老人是不是不合胃口 。以便下次改进。“不过一般他们都吃得很干净,我看了心里很欣慰。”黄师傅不止一次受到老人们的表扬。

  每周,黄师傅都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菜谱,每天都不重样,由于在星级酒店工作的经历,黄师傅做菜非常讲究,“洗菜和洗肉洗鱼的水槽不能用一样的,而且用过之后都要消毒。”他有时候经常会为老人的某一种疾病到底应该吃啥而费心神,“昨天晚上我就在研究,一直到凌晨3点半才睡。”记者 朱薪雨 郭玉华

  说法 硬件不够硬,更要注重服务

  记者从市老龄办获悉,截至2013年底,青岛60岁及以上的老人共有146万,占全市总人数的18.9%。其中,70岁以上老人有66万,占全市人口的8.5%,占老年人口的45%;80岁以上老人有23万,占全市人口的3%,占老年人口15.7% ;90岁以上老人有2.7万,占全市人口的0.3%,占老年人口的1.8%,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设施方面,今年新增7200张养老床位后,总床位能达到4.3万张,但千名老人拥有床位尚不足30张,还不能满足老人的入住需求。

  10月2日,市养老服务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生活水平提高了,多数养老院的收费也比较均衡,一般是以老年人的退休金为基本标准上下浮动,让多数老人都能接受,因此价格不是主要问题。“有些老城区的养老院受面积场地各方面的限制,硬件条件不好,但这种情况下,养老院积极搞好服务,服务贴心周到,让老人有种"家"的归属感,一样能受到老年人的青睐。吃得好不好,对老人增强体质、加快康复非常重要。老人注重饮食,注重服务,这也给办养老院提供了一条思路,就是硬件重要,但绝不是主要的,要特别注重服务这种软性的东西。”记者 朱薪雨 郭玉华

  现象

  重阳节啥来历多半孩子摇摇头

  半岛都市报10月2日讯(记者 魏海洋) 10月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记者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发现大部分人不知道重阳节的来历。

  “我们班曾经开展过传统节日的知晓度调查,发现班级里多半的孩子不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市南一所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告诉记者。

  记者电话采访了二十位中小学生,其中有十二位说不上重阳节的来历和重阳节的寓意。“到了固定的传统节日,我们家最大的活动就是聚餐。今天重阳节,我们也安排和姥姥姥爷一起吃饭。”初二学生刘志豪说,他对这些传统节日的概念就是聚餐和休假,至于节日的真正内涵,却不知道。

  “不应该把传统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让这种传统节日和实践性作业相结合,从中了解传统。”市实验小学的邱皓琨老师认为,传统节日的教育应该放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且配以实践性的探究题目 。

  记者了解到,这个国庆节假期,市实验小学的实践作业改了形式,二年级的实践作业是在假期期间搜集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而10月13日放假回来以后的班会 ,二年级的学生会开展“庆国庆 、诵经典”的赛诗会 ,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从古诗中理解传统文化。

  天山小学则把传统教育融入了日常教学。“我们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八个传统节日都做了两年目标,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时间里做课题研究。”该校校长张晓迎说。根据天山小学的安排,2014年的重阳节,该校的学生将探秘重阳节的传说和各地不同习俗,了解重阳节的节日内涵。而明年的重阳节,该校也做了“关爱老人”爱心活动的研究计划。

  专家

  从辟邪到祈寿重阳节俗始于汉朝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在文化学者李汉秋看来,中国人常以清明和重阳对举,一个迎春,一个辞秋,都是大自然盛衰转捩的节点,因而最富有生命哲理。

  李汉秋介绍,重阳节俗始于汉朝,成于魏晋。其起源,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曾介绍:东汉时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学习。有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你家有灾,赶快回去让家人盛茱萸在绛囊中系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九月九日桓景一家照办,果然家里人避免了血光之灾。此后每到九月九日,人们就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成为节俗。

  “在桓景的故事里,登高是为了消祸避灾,这是这项民俗最初始的内核,随着文明的发展,驱灾辟邪的色彩逐渐淡化,求愉悦和祈增寿的主题越来越浓。”李汉秋说,“高”在年龄上就是“高龄”“高寿”,与“九”—“久”,长久,都含有祈寿的意蕴,是老人的最大心愿。

  李汉秋说,“高”与“糕”同音,就像以月饼的“圆”象征团圆一样,重阳节以“糕”象征“高”,在某种意义中充当登高的心理替代。宋代以后重阳糕的花色品种日益繁富,有在糕上插菊花或剪菊彩装饰,有在糕上插纸旗以代插朱萸。糕上插重阳旗可以引发在野外的感觉,成为重阳糕的标志。中秋节和重阳节一饼一糕原可比美,现在重阳糕应当迎头赶上。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养老养老院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