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养老模式现状:机构养老是发展的必然
近日,记者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坝陵北社区,见到了85岁的独居老人唐桂花,老人住在棚户区,房子小,儿女都不在自己身边,现在靠政府发给的302块最低生活保障金和老龄服务津贴生活。
老人告诉记者,社区对于像她这样的老人有“特殊关照”,她拿出了一张“爱心一卡通”,说自己如果想买米面,可以按照卡上的号码给附近的超市打电话,超市会送货上门,价格也比市面上的便宜。
万柏林和平社区、漪汾苑社区,也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服务中心内设置了专门的日间照料室、爱心超市。白天,这里有专人负责照料老人,如幼儿园一样,老人可以在娱乐中心吃饭、下棋、画画、运动。晚上,则回家去和儿女团聚。
这就是养老的“太原模式”。太原市老龄委副主任、老龄办主任韩永兴告诉记者,目前太原市的“居家养老模式”试点社区已经有了100个,占全太原市社区总数的1/5,主要是将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健康管理咨询机构、电器维修公司和餐饮企业整合起来,纳入到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中来,依靠社区为老年人养老。
韩永兴说:“太原模式就是把几个部门的养老工作结合在一起,比如计生部门搞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上门服务;老龄委主抓社区老年人签约商户的探索;民政部门主要抓老龄补贴。”
但这种养老模式目前无法根本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韩永兴说:“非常短缺专业护理的志愿者队伍,无人护理,失能的老人不出三天就会得褥疮。”
太原模式的三种类型
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