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军: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并在提高制度效率和促进公平、保障社会平稳运行与防范老年贫穷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实际覆盖面有限,保障水平低。目前,尽管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但在实践上尚未实现。2010年,加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约占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60%,而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农民工、城镇无业人员的覆盖率更低,农民工加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只有13.6%。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算,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平均不到50%。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其养老金替代率非常低。而根据国际经验,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可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
二是基本养老保险存在巨大的隐性债务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受原有“历史欠债”问题、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等因素影响,我国基本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巨大。2005年世界银行测算,根据当时的人口与养老模式,2001~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的折现值达9.15万亿元。由于我国个人账户基金与统筹基金合并运行,在统筹部分资金不足时透支了个人账户资金,导致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造成了巨大隐患。以2009年数据显示为例,尽管全国有13个省市不同程度的做实了个人账户基金1570亿元,但仅占到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17609亿元的8.9%,“空账”金额仍高达16039亿元。
三是企业年金和商业年金保险发展缓慢。目前,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仅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5%~6%。造成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是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到位,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和个人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压制了养老保险需求。当前我国对企业年金基本实行的是TEE模式,在企业年金缴纳环节,对企业的免税额仅为职工工资总额5%以下部分,对个人不免税。对商业年金保险则实行的是TTT模式,对个人购买保险不免税,仅对寿险公司部分险种免征营业税,仍然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国民保险意识较差和商业年金保险产品较单一也是原因之一。
四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效率较低。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用仅限于购买国债和存入专户,投资收益低,很难实现保值增值。2010年4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0年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让人人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指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不足2%,而2005年以来的加权通货膨胀率达到2.2%。这说明养老保险基金不仅未能按制度初衷实现保值增值,反而处于缩水状态,过低的个人账户收益事实上产生了逆向激励。
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几点政策建议。
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