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7日,时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的王宪章,在美国友邦保险北京分公司的成立庆典上向媒体透露了中国人寿的股份制改造计划:选择优质资产和业务,组建上市股份公司,继而完成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和上市,同时恪守“坚持国有股的控股地位、引入国际知名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这一基本原则。
那一年恰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外资保险频频叩响中国大门,过惯了“安逸日子”的国有保险公司即将与外资保险公司“短兵相接”。与四处奔走忙于推进股改的王宪章一样,中国人保、中国再保险两家国有保险公司的管理层也在马不停蹄地进行清产核资、制定规划,同时积极寻找有实力、有信誉的合作伙伴,三家国有保险“巨头”的股份制改革可谓“快马加鞭”。
当年10月,汇丰集团以6亿美元认购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持股比例为10%。在此之前,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已于1993年参股平安。此次增资后,平安的净资产达到人民币120亿元。同时,华泰财产保险公司也宣布,经过一年多的谈判,美国ACE集团旗下的三家保险公司斥资1.5亿美元,通过股权受让获得了华泰22.13%的股权,成为华泰的大股东之一。
10年后的今天,恐怕连王宪章自己都难以想象,这场发端于2002年的“股改潮”,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资金层面,都为近10年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彼时的中国保险业,全国保费收入仅为3053.1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6494.1亿元。如今,中国人保、中国再保股份制改革已顺利完成,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回归A股,太平洋保险成功发行A股和H股,人保集团也正在抓紧上市工作。
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保险业整体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实现保费收入8532.3亿元,截至6月底,保险公司总资产6.78万亿元,较10年前翻了十番。不仅如此,我国保险市场上不同业务类型、多种组织形式的主体日趋丰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格局初步奠定,基本形成了种类丰富、保障全面、结构合理的产品体系,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协调发展,适度竞争、充满活力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回眸我国保险市场的10年巨变,每一次的考验和挫折当中,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和支持这个行业继续坚定前行。作为市场“裁判者”的监管层,中国保监会在规范和扶持保险市场发展方面可谓是一直“不遗余力”,并且“有所为有所不为”。
2003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中国保监会改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成立中国保监会党委。就在整个行业为此消息欢欣鼓舞的热乎劲还没过去的时候,考验接踵而至。2004年8月27日,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寿集团和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三大寿险公司因偿付能力不足而受到保监会“黄牌”警告并被媒体曝光,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时隔不足两个月,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提出了“中国保险泡沫论”。他认为,中国的保险业40%是泡沫,保险业应该回归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这使得监管层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
无论是当年的“偿付能力风波”,还是“保险泡沫论”,在引发舆论热议的同时也为厘清行业发展思路、明确监管方式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在这十年间的磕磕绊绊中,保监会不仅做到了主动“放权”,取消诸多行政审批项目、批准多家符合规定的保险机构进入市场,同时也积极搭建现代监管体系,监管能力稳步提升。目前,中国特色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业已搭建,保监会在引入保险公司治理监管制度的同时,形成了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
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保险业发展的定位问题,澄清了对保险业在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地位和作用的一些模糊认识,为保险业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12下一页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