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残疾人
江苏海门重民生投入 近百名残疾人住托养中心


近年来,海门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把有限的财力用到民生的保障和持续改善上来。去年,海门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林水事务等大民生的支出超过了45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成多,这也是海门连续5年民生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60%以上。 为帮助农村家庭走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海门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创新推出了一般疾病医疗“一站式”救助、大病医疗“二次救助”、大病专项救助、重症慢性疾病救助和支出型贫困救助相结合的医疗救助新模式。去年,海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9%,共发放住院补偿金2.03亿元,受惠群众达到6.49万人次。患尿毒症、白血病等12类大病的,报销和救助比例最高达95%。对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患大病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医疗救助。家住正余镇的60岁张老伯患白血病,住院共花去72090元,新农合报销50463元,民政救助12976.2元,自己只需付8650.8元。“医疗救助,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张老伯激动地说。 为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海门构建起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三房合一”的安居体系,相继在民生小区、张南小区等地建成了1000多套保障性住房,有866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率先成为小区的幸福居民。家住秀山新村的张艳,一家三口年收入不足2万元,原先挤在30多平方米的蜗居里。按条件,她家在张南小区以每平方米2000元的价格选购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虽然现在手头紧了些,但毕竟屋子宽敞亮堂多了,感觉以后的日子还是越来越有奔头的。”张艳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保障民生,就业为本。今年50岁的海门市民沈娟下岗后成了就业困难人员,政府安置她到医院从事仓库管理员工作,月收入1500元。去年,有700多个像沈娟这样的就业困难人员顺利找到了工作。“4050”人员如果不挑不拣,一个星期内就可托底安置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市场介绍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政府托底就业等多种途径,海门市积极打造城乡15分钟就业服务圈。去年,海门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000多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为2.85%,低于省控4%的标准,90%以上的行政村(居)达到了充分就业村标准。以项目建设促进就业,有逾12万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其中在当地规模以上企业就业的农民超过了1万人。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