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是企业和职工的企业年金权益的最终体现,是企业年金管理人尤其是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和绩效的直接表现。
宏观的经济环境、金融证券市场运行的态势是决定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的外部因素。企业年金的治理结构、投资限制、管理人的能力,是制约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的内部因素。
一、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无疑是决定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的根本因素。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制度限制、金融市场整体走势和结构变化,对企业年金投资收益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经济低迷、金融证券市场长期处于调整状态,委托人、受托人、投资管理人都不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取得可观的投资收益率。
但是,外部因素导致的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的起落,并不能体现投资管理的专业能力和绩效。投资的绩效归因,只能是剔除外部因素之后,观察投资组合与行业平均的投资收益率、市场平均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
二、投资比例限制。
全球在投资管理行业基本形成了数量限制和审慎人制度两种模式。数量限制模式下,有关投资有明确的严格的数量比例限制,对投资收益形成刚性制约。
在审慎人制度下,投资管理人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在维护委托人利益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资产配置的比例,进而控制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实行的是数量限制模式,对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目标形成了刚性的制度的制约。从长期来看,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是最高的。而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都非常有限,而且还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
在欧美国家,其养老基金的资产配置,50%左右的资产投向了权益类资产。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限定权益类投资比例不超过30%,高达70%的投资限定在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从制度上刚性地决定了企业年金的制度目标并不是追求过高的投资收益率。
12下一页 |
标签: 企业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