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规模巨大的养老金“空账”该如何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压力呢?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不是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而做实养老保险个人用户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第一次听说养老保险“空账”还是原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截至2004年的数字,为7400亿。时隔五年,这一数字猛窜到截至2009年底的1.3万亿。中国借鉴智利经验再创造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似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空账1.3万亿之忧
统账结合制度确立后,所谓个人账户的资金,被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从而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空账”,为未来养老金的兑付和社会安全与稳定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中山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申曙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空账的原因还没有消失,空账就会越滚越大,空账责任最终落实在国家财政方面,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国家财政的负担会越来越重。”
为解决“空账”可能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中国在2000年开始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目前已有13个省开展试点,做实账户资金为1300亿。但个别省份个人账户做实试点后,对当期养老保险缴费能力形成压力。特别是最早开始试点的辽宁省已然难以为继,一方面每年需要十几亿元的财政补贴来支付当期统筹,另一方面,账户资金到2008年底的积累已超过500亿元。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长、社保专家郑秉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这是制度问题。“目前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结余有12500亿元,空账也差不多1.3万亿,正好可以把个人账户做实。有条件做实,为什么做不实呢?”
123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