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完善保障机制 加快市民化进程


徐州市是苏北地区农业人口大市, 城镇化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一直处于江苏省后进水平。 为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 徐州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于日前组织开展了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农民工市民化意愿问卷调查活动, 并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市民化意愿及制约瓶颈———愿意进城居住并提高生活质量
调查显示, 从农村劳动力对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认识、 评价来看, 近6成人持支持态度, 但也反映出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 “瓶颈” 问题在于, 资金分担机制如何建立、 制度设计和惠民政策如何落实等方面。 对于 “家庭和个人从近年城镇化发展中受益了吗” 的问题, 43%的人选择了 “生活明显改善”,31%的人选择了 “生活水平略有改善”,13%的人选择了 “没有得到实惠”,另有13%的选择了 “暂未受益, 但充满期待”。 对于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的问题, 42%的人选择了 “进城安家成本高”,27%的人选择了 “制度问题 (如户籍、 子女入学等)”,14%的人选择了 “就业技能等问题”, 9%的人选择了 “城乡文化差异”。
对 “宅基地和住房持何态度”的问题, 17%的人选择了 “老辈留下来的, 不能动”,31%的人选择了“换取就近城镇 (社区) 住房”,21%的人选择了 “换取进大城市的安家费和市民待遇”,16%的人选择了 “补偿现金后自由迁移”, 另有12%的人选择了 “听政府安排”。 数据显示, 8成左右农村劳动力支持政府撤村并居或进城落户, 但在推进过程中应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对 “土地流转后, 你的职业倾向” 的问题, 24%的人选择了 “从事产业经营 (做生意)”, 33%的人选择了 “外出打工”,18%的人选择了 “本地打工”, 11%的人选择了“承包土地, 采取新的耕作方式规模经营”。 调查表明, 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既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也符合农民的心理预期; 政府应做好制度设计, 大力推动农民创业、 进城就业, 并培养新农村建设亟需的职业农民。
对于 “你在选取长期就业的城市时, 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 36%的人选择了 “工资收入”,19%的人选择了 “生活成本”,16%的人选择了 “个人发展机会”。对于 “你是否打算举家外出务工(包括迁居城镇)” 的问题。 19%的人选择了 “已经举家外出”,44%的人选择了 “有打算”,37%的人选择了 “不打算”。 对于 “你是否想放弃土地在城镇安家” 的问题, 33%的人选择了 “当然城里好”,20%的人选择了 “习惯了农村生活”,33%的人选择了 “更希望就地城镇化(在小城镇生活)”。 对于 “若你从农村向城镇转移, 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的问题, 33%的人选择了“在城市好找工作, 有更多的发展机会”,21%的人选择了 “便利, 生活质量高”,28%的人选择了 “子女有好的学习环境”。 调查表明, 影响农民工进城意愿的因素, 除了资金、 土地两大 “瓶颈” 问题外, 还有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
对于 “若你是外出务工者, 年纪大了是否打算回乡务农” 的问题, 55%的人选择了 “考虑回乡”,21%的人选择了 “绝不”。 对于 “如果你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而打算返乡, 返乡后想干什么” 的问题,22%的人选择了 “种地, 兼打零工”, 26%的人选择了 “在乡镇打工”,37%的人选择了 “创办企业或个体经营”。 调查表明: 外出务工者即使返乡, 半数以上的人也不会再从事农业生产了。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议———转移就业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结合
当前, 应以出得去、 干得好、留得下、 能发展、 有保障为总体思路,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出得去”———坚持政府主导,形成 “推———拉” 合力, 推动新一轮农民大转移。
在打造淮海经济区都市圈进程中, 加快工业化进程, 增大城乡就业容量,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市民化提供强大拉力;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重点中心镇建设, 提升其综合承载能力, 引导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同时, 变招商引资为 “招商选资”, 加快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第三产业的产出和就业比重。
“干得好”———创新转移模式,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 推动农民工充分就业、素质就业。
不断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 比如在小额担保贷款助推转移就业模式方面, 应有所作为。 积极探索城乡就业等值引领转移就业模式, 城乡劳动者在从事产业、 从业地域、 薪酬获取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别, 但城乡劳动者在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待遇、 收入水平与劳动强度或智力投入相关程度、 就业政策匹配等方面基本相当, 使城乡劳动者平等共享发展成果。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 一是不断完善政府推动、 多方参与、 市场运作、 规范管理、 全面服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长效机制。二是建立覆盖对象广泛、 培训形式多样、 管理运作规范、 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模式。 三是围绕农民工的职业生涯提供培训服务,将农民工职业培训重心从输出地转向输入地, 强化输入地政府的职责。
“留得下”———推动新型城镇化, 以长期举家外出人员和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 分类型、 多元化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会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 而短期内也会对城市的公共资源、 环境保护、 财政支出带来严峻挑战。 建议综合考虑改革或工作布局的迫切与难易程度, 对不同农民工群体 (包括符合设定条件的高素质农民工、 农村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或中级职称以上人员、 已进城的农村籍工商经营者、 举家进城的农民工等群体), 采取多元化推进、 分类型实施、 差异化提高的方式, 稳妥而积极地推进其进城落户。
“能发展”———以创建江苏省创业型城市为契机, 强化创业培训和扶持政策, 推动农民工通过创业实现稳定就业、体面就业。
提升创业服务的能力和实效,把支持城市居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延伸至农村, 建立功能完备、 设施齐全的创业孵化基地, 提升农民工创业的稳定性。
“有保障”———健全服务体系,让实现转型的 “新市民” 在城里生活得更好。
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推动有形市场和网络市场的统一, 实现市、 县、 镇多级人力资源市场调控监管、 公共服务、 市场配置服务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 夯实镇、 村基层工作平台,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 深化户籍、 农村土地流转、 城市住房保障、 子女教育、 公共卫生等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