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虽通过 但落实到位还需进一步加强督查 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要使居住证制度成为户籍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引擎”,城市管理者就需要“筑巢引凤”的思维。一个地方好不好,有没有吸引力,值不值得人们去居住,不在嘴上如何,而在于亲身感受。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草案规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草案还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等方式落户的通道。(10月21日中国政府网)
《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通过,是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用法治方式完善居住证管理,保障持证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意义十分深远。
从近些年各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来看,主要围绕两条思路:一是户籍制度本身的改革。比如,2011年,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等城市先后全面开展积分入户制度,解决了一部分人的落户问题。二是剥离依附在户口上的种种福利,如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但坦白说,剥离户口上的福利进展缓慢,这是导致城市外来人口怨声载道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截至目前,被各方面寄予厚望的户籍制度改革,虽然有很好的探索,也有成功的经验,但总体而言,还不能说令人满意。
这其中最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城市管理者缺乏“筑巢引凤”的思维。他们从外来人口的贡献中获得不少好处,却不愿意投入更多财力去增加他们的福利待遇。从表面上看,很多城市不愿户口松绑的理由是城市承载力有限,公共资源有限,实际上是城市的管理者缺乏担当,舍不得为城市公共资源、承载力进行投入,那么,在公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种“城市病”就会不断出现。
[1] [2]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