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十佳人物”、 长沙市工伤保险管理服务局局长陈贵平


“工伤事故是每个建筑工人的噩梦。他来了,为建筑工人拴上了保险绳,为穿草鞋的兄弟织起安全网。”这是感动湖南推选委员会为“2015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十佳人物”获得者、长沙市工伤保险管理服务局局长陈贵平写下的颁奖词。该颁奖词虽然未必十分严谨,但道出了陈贵平敢为人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未雨绸缪解民忧的为民服务情怀。 近年来,陈贵平脚踏实地,将工伤保险政策推行至各行各业,惠及数以万计的劳动者,为劳动者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保护伞”。 创新参保模式建筑业农民工走进政策“春天” 80后农民工丁钉是长沙市某建筑工地的一名水电工。在一次作业中,他不慎从几米高的楼梯摔下,导致下肢丧失知觉,被确诊为“脊髓损伤并不完全截瘫”。幸运的是他参加了工伤保险,通过及时有效的工伤康复治疗,他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为了让像丁钉一样的建筑业农民工都能走进工伤保险政策的“春天”,陈贵平提出必须解放思想,跳出传统思维,从政策上进行突破,探索出符合农民工流动性大、工期不确定、用工难规范、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等特点的参保模式。 “我们可以让建筑行业以工程量作为缴费标准进行参保。”陈贵平提出,“比如建一个楼盘, 报建的总工程量是多少,我们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保险金。” 随后,陈贵平又多次与住建、安监、工会等部门会商,争取支持,终于成功探索出“部门联动、项目参保、一次趸缴、全员覆盖、服务全程”的建筑行业农民工参保模式。该模式于2010年9月1日在长沙市正式实施。 如今,长沙市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受益人群范围持续扩大。 促进参保扩面实现法定职业人群全覆盖 从湖北到长沙打工的张女士找了份家政活儿。一次,她在擦窗户时不慎滑倒,造成右膝盖受伤,4000多元医疗费全由她自己埋单,与家政公司多次协商均未果……这样的事情在家政行业时有发生。 在啃下建筑行业农民工参保这块“硬骨头”后,陈贵平和同事们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为了让更多职业人群能够得到工伤保险的保障,2013年,长沙市又出台了小型服务行业、季节性用工企业和煤矿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政策规定,美容美发、网吧、家政服务等小型服务业单位按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这一政策惠及20万人。如今,在长沙市小餐馆里的洗碗工、足浴店里的服务员一旦在工作中出了意外,再也不用自己为工伤治疗掏腰包了。 在陈贵平和同事们数年的坚持奋斗中,长沙市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由原来单纯的城镇企业、城镇职工扩大到所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小型服务行业、 季节性用工企业及建筑行业农民工,在政策上实现了法定职业人群的全覆盖。 情系工伤职工职业康复圆工伤职工梦想 “残疾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却不会改变我的人生目标。”这是在2015年全国第九届残运会上,长沙籍小伙子牛晓兵在夺得兵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后的肺腑之言。获奖之后,牛晓兵特别想感激一个人,就是一直默默给予他鼓励与帮助的“老陈”。 2012年8月,年仅25岁的牛晓兵在某工地施工时被重物砸伤了颈部,成为一名高位截瘫患者。牛晓兵遭遇工伤后,他因参加了工伤保险,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系统的手术治疗和医疗康复,使他的伤情有了很大好转。在此基础上,医疗团队又对牛晓兵开展职业康复,乒乓球运动员最终成了他的职业选择。“我的人生之所以能够重燃希望,与工伤保险的保障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工伤保险作为保障,不要说专门的职业康复了,我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和治疗都难以维持。”牛晓兵说。 “工伤保险不仅要对工伤职工进行经济补偿,更要通过提供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恢复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劳动能力,让他们能够重新就业,回归社会。”这是陈贵平一直在工作中所追求的,他为此付出的努力,深深地烙印在了长沙市每一个工伤职工的心中。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