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研究报告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产生的冲击、重大挑战和新机遇

2018-07-12 08:00:02 无忧保

无忧保工伤保险早报:中国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略系列研究报告之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题组

中国就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什么影响?应对危机需采取什么方略?如何有效地推进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落实,并使之与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形成良性互动。针对这些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成专题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见解和建议,为推进我国应对危机的就业工作提供理论思考,为实践工作奠定更好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将系列研究报告的主要成果发表,以供参考。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正确评估当前就业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和把握其中蕴藏的机遇,意义重大。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

发生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投资、消费和产业链传导到欧盟、日本等国家,并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在引发世界经济危机的同时,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金融危机首先冲击了美国金融业及其就业。

金融危机于2006年春季在美国开始显现。究其根源,有社会收入分配不均、虚拟经济过度扩张、超前消费文化等多方面原因,但更直接的起因是美国采取的长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市场上流动性过剩,推动信贷盲目扩张,形成大量潜在不良房地产信贷资产,即所谓的“次贷”。这些潜在不良资产通过投资银行的包装在资本市场出售,投资高度杠杆化及定价机制的缺陷导致资产泡沫迅速放大。在利率提高导致还贷困难、作为抵押物的房地产价格突降的情况下,大量次贷不能偿还,部分银行及保险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和倒闭。同时,在资本市场上与次贷相关联的金融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波及更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人,金融机构纷纷亏损倒闭,员工大量失业。

2.金融危机通过资金和产业链影响美国其他产业及其就业,导致失业率上升,消费严重萎缩,演变为经济危机和就业危机。

一方面,由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大面积倒闭或陷入巨额亏损,引起资金链断裂和资产损失,使房地产、钢铁、汽车、IT等行业的企业大量亏损和倒闭,员工大量失业;另一方面,危机还通过资金链、产业链迅速传导到更多产业并影响其就业。到2008年底,美国按年率计算的经济增长由一季度的0.87%下降到第四季度的-6.5%,制造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也由1月份的50.7下降到12月份的32.4,调查失业率由1月份的5.4%迅速增加到12月的7.1%。2009年6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9.5%,为26年以来的最高点。

美国失业率的上升导致了居民消费的萎缩,最终引起实体经济的全面衰退,演变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居民个人的金融资产受损严重,加上劳动者大量失业,收入骤减,不仅影响了民众的消费,更增加了他们对经济走势的悲观预期,消费者信心指数由2008年1月的88.5迅速下降到12月的67.9,社会消费大幅萎缩,使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过消费迅速扩展到整个经济体系,引发严重的实体经济危机和就业危机。

表1-1 2007—2009年美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GDP增速

调查失业率

消费者信心指数

制造业企业家

信心指数

2007-09

4.5

94.2

50.5

2007-10

4.4

91.4

50.4

2007-11

4.5

85.9

50

2007-12

-0.17%

4.8

85.3

48.4

2008-01

5.4

88.5

50.7

2008-02

5.2

80

48.3

2008-03

0.87%

5.2

78.5

48.6

2008-04

4.8

70.7

48.6

2008-05

5.2

67.5

49.6

2008-06

2.80%

5.7

63.7

50.2

2008-07

6

69.1

50

2008-08

6.1

71.1

49.9

2008-09

-0.51%

6

79.4

43.5

2008-10

6.1

65

38.9

2008-11

6.5

62.5

36.2

2008-12

-6.50%

7.1

67.9

32.4

2009-01

8.5

69.1

35.6

2009-02

8.9

63.6

35.8

2009-03

-6.29%

9

64.7

36.3

数字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http://www.cei.gov.cn/index/index.asp。其中GDP增速数字为季度环比年率数。 3.金融危机通过投资、消费和产业链向欧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地区迅速蔓延,引发全球就业危机。

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紧密,欧洲、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受到直接的冲击。一方面,欧盟和日本的金融业受损严重,金融机构大量倒闭或陷入困境,从业者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链断裂、外需锐减,使制造业和服务业受到强烈冲击,一批企业倒闭,一批企业陷入不景气,失业率上升,进一步使社会投资和消费大幅度萎缩,整体经济陷入衰退。

欧盟27个成员国的GDP增长年率由2008年第一季度的2.2%降至第四季度的-6.08%,失业率升至7.4%,较上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日本2008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下滑-12.7%,失业率升至4%,较上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2009年第一季度日本GDP年率进一步下滑到-15.2%,创50多年以来的最深跌幅。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之大,前所未有。

1.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到我国,一开始就严重冲击了实体经济和就业。

一方面,危机首先影响外向型企业和外部投资及其就业。由于外部需求骤降,订单锐减,出口增速迅速下降。由2008年3月增长30.6%,下降到2009年3月的-17.1%,下降了47.7个百分点。按照出口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影响20万就业机会来计算,相当于减少了950万个就业机会。表现为大量出口加工型企业和外贸企业受到直接冲击后陷入经营困境,部分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倒闭,一大批工人失业或放长假。同时,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外部投资也大幅减少,使外商在建和拟建投资项目受到影响,对实体经济和就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危机通过产业链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作为出口产品的生产方,在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为其提供能源、原材料、物流和服务的企业也随之受到影响,其中资源性行业因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大幅下滑和国内需求的减弱受损较大,不少企业陷入困境。进而通过产业链和消费等途径迅速波及房地产、建筑、建材、钢铁、纺织、装备制造及旅游等行业,通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展,对我国经济和就业造成严重冲击。

表1-2 我国GDP增长、外贸进出口及实际使用外资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进出口额

当月同比增速

出口额

当月同比增速

实际使用外资

同比增速

2007-12

13

23.3

21.6

49.5

2008-03

10.6

27.8

30.6

50.16

2008-06

10.4

23.1

17.2

44.95

2008-09

9.9

21.4

21.5

26.03

2008-12

9

-11.1

-2.8

-54.35

2009-03

6.1

-20.9

-17.1

-9.5

数据来源:第2-4列数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第5列数据:商务部网站。

2.金融危机影响的突发性与我国经济结构中固有矛盾的叠加,使就业矛盾更加尖锐突出。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在2008年下半年集中爆发,适逢我国经济出现下行苗头,加上我国经济体系自身存在的产能过剩、对外需依赖过高、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不良、抗风险能力弱等固有矛盾,使金融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

从就业方面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本来就相当紧张,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的“三峰叠加”;而就业结构中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迟缓,劳动力素质不适应企业需求问题突出,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在中长期内难以缓解。在金融危机突如其来的冲击下,使本来已经十分突出的就业矛盾骤然加剧,异常尖锐。

3.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现有就业岗位大约减少8%,城镇失业率上升,这是最近6年来未出现过的情况。

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现有就业岗位大幅减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部分省区的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10至2009年1月,平均有40%的企业出现过岗位净减,全部监测企业的岗位增减相抵为净减,减幅达到-8.1%。

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中,农民工首当其冲。农民工占第二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8%,占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的68%,特别是沿海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农民工就业人数众多,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失业、待岗或返乡情况严重。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9年春节前,有1200多万农民工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暂时失去就业岗位返乡,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8.5%。

城镇失业率上升,困难群体就业更加困难。200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较上年增加了56万人,为近三年来的最高点。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往往是最先裁掉灵活就业群体,大量灵活就业人员转为失业,而经济形势的不好又进一步导致他们再就业更加困难。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就业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