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工伤保险早报:4月12日至15日,在2017厦门工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台交会上,工业机器人制造成为一大亮点。多家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均表示,今年开春以来,订单明显增多,工厂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
需求大量涌现
“6000台设备!”这是赖伟军刚刚得知的一个北京订单的订购数量。赖伟军是北京精雕集团福州分公司的工程师,公司生产能为客户提供小刀具铣削、钻削、磨削等工艺的自动化机器人。
而在不远处的另一个装配自动化机器人展位上,一个上午的时间,业务员手中的客商联络表已经密密麻麻填写到了第五页,这种现象在展会中并不少见。
观望了一年之久的厂家终于开始出手了。赖伟军告诉,去年国家“去库存”导致很多厂家减少生产,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变小,公司设备卖得少。但是,今年开春以来,对于设备的需求一下子爆发了。
此刻,这种回暖的热流正弥漫在整个工博会的展厅。感受到这股回暖热流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其需求方涉及汽车制造、工程机械、IT产品、五金机电、卫厨家居等行业。
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台北办事处主任李荣民看来,一方面,中国内地市场是全球较大的机床消费市场,市场前景可期;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内地市场在机器人、3D打印、互联网、云计算发展非常快,整合国际市场资源的步伐也加快,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条件。
机器人制造现状
在12000平方米的国际智能制造展馆中,展出了境内外200家智能制造自动化品牌企业的产品,绝大多数应用于工业制造。
厦门博奥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史招华介绍道,一台自动化设备的效率约等于六个人工装配的效率,加之后续检测所需的两个人,共可节约八个人的人工成本。而在厦门顺琇焊切器材有限公司郑经理看来,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危险性高的切割焊接工作,能够避免工人因疲劳操作带来的工伤隐患,也有效减少了企业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正向个性化和精细化发展。史招华介绍说,目前,很多客户对机器人生产、加工的产品个性需要和精细处理,往往不满足于标准化设备制造,而更希望有针对本企业部件加工的“私人订制”。
郑经理表示,整体来说,整个机器人制造行业大部分是半自动化的,市场对其需求度很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行业中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人才缺口较大,亟待补充。同时,国产与进口的产品在技术上还有一段差距,机器人制造供应链体系也亟待完善。
核心技术仍是难题
一位带有江浙口音、老板模样的人停在了一个正在进行焊接工艺展示的智能机器人展位前,他指着正在运作的机器人,询问厂家业务员小陈:“这些部件是日本进口的吗?”这个相同的问题,他已经对着不同展位问了不下十遍。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他掏出名片夹,与小陈交换了联系方式。
在这位老板看来,这种对于“日产”的追逐并不是崇洋媚外,更多的是出于对品质的考量。他告诉,国产的机器相对便宜,但部件损坏率高,“一年之中修个十几次,非常延误生产,相较而言,还是日产的更耐用些。”厦门顺琇焊切器材有限公司的郑经理介绍道,国外机器人的制造积累了40多年经验,发展较为成熟,具有一定优势,如机械手核心部件的RV减速机,在行业里公认的质量较好的是日系和德系。
而目前,核心部件依然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弱点。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看来,目前,国内企业在核心部件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难以与日系、德系匹敌。而对于“中国制造”技术的不信任,已给本土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带来压力。一些打出“自主研发”旗号的机器人展位上,交换名片的访客寥寥无几。在送走一位驻足不过20秒的潜在客户后,该企业工程师小林有些自豪又有些辛酸地说,公司的机器人部件是国内自主研发的,但很多人并不买账。他认为,相同功能的机械手臂,国产的能比进口的便宜7万-8万元,性价比很高;质量上,虽然与进口机械手臂有一定差距,但完全能满足国内大部分企业的需求。
据介绍,拥有机器人制造核心技术的上游企业,掌握着绝对话语权,赚取着超额利润。下游的系统集成商仅能赚取10%左右的毛利。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里,这样的发展会持久吗?
尽管面临种种压力,一些企业仍然没有停下自主研发的脚步。“十年后,整个世界的工业体系将会变革,很可能都会采用机器人自动化去完成。”郑经理说,“不咬着牙进步,就会被淘汰”。张文扬
买房,摇号,落户,孩子入学都受社保影响,无忧保作为业界领先的个体社保自助缴纳平台推出全国社保代缴服务,保你社保不断缴。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