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工伤保险早报:“多亏了胡律师的帮助,不然我这个不识字的人真不知道到哪说理了。”家住堰新社区的陆老伯对胡律师发出由衷的赞扬。这是长安街道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以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安街道以“律师进社区”为载体,建章立制、真抓实干、创新服务、以法为镜、当好社区居民的参谋员、宣传员和调解员,真正将法律的脚步迈向最基层,为社区管理注入新的活动和动力。
建章立制,真抓实干,公共法律服务扎实推进
组织建设延伸触角。“社区有了这个法律服务工作室,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法律服务,还不用花钱,省事又省力”居民邹阿姨为儿子离婚财产分割事宜前来咨询。长安街道围绕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立街道、社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初步形成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主体、以长安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相关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为支点、以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触角的法律服务网络,聘请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定期到社区坐班,基本实现了“半小时服务圈”和“十分钟服务圈”。
机制建设推陈出新。积极推动将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列入街道201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公共服务建设内容,加强与财政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推动党委领导、政府买单、司法所负责落实、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街道司法所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法律服务工作流程》,要求社区法律服务联络员在具体落实、承办公共法律服务的同时,为社区群众提供联络或转介服务,架起律师与社区群众沟通的桥梁,满足群众对法律咨询、代写文书等法律需求。
阵地建设遍地开花。长安街道致力于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成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信访接待、法治宣传、人民调解和特殊人群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与各成员单位实现联动,形成一方搭台,多方响应的群合效应。每个中心按要求做到“四个一”、“四落实”。并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街道广泛散发宣传册、宣传卡片、律师名片,张贴公共法律服务公示牌,公布律师姓名、值班时间、服务电话、服务范围等,为辖区群众提供更便捷优越的法律服务。
扎根基层,创新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特色鲜明
服务对象全覆盖。为基层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注重发挥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专业特长,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指导和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担任法律顾问、参与法律援助等,积极为基层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积极引导推动为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依法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推动法律服务均等化;为街道稳定工作提供服务。律师还积极引导参与政府信访工作制度,协助信访部门解决各种缠访、越级上访问题,参与街道上访案件涉法涉诉问题的处理、行政诉讼应诉、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现场涉法纠纷调处等工作,有效推动辖区的和谐稳定。
服务时间全天候。“沈律师,关于上周前来咨询的父母赡养问题,我们两家协商好了,想请你拟一份协议”,居民蔡女士说道。沈律师每周五,到社区居委会“坐诊”,接受居民法律咨询、帮助代写文书、接受24小时电话“问诊”,并及时答复;还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在社区每半年举办一次“法制课堂”,每年对基层人民调解员和普法骨干进行业务与法律知识培训,让基层干群享受贴心服务。近距离的接触,全天候的服务,无疑给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带来及时的“甘霖”。
服务内容全方位。结合“法律六进”工作的开展,通过举办法治宣传和法制讲座等活动,增强居民法律意识;定期在辖区采取“坐堂问诊”的方式,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协助建立和完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对象信息库,做到应援尽援.对于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居民,为其提供诉讼代理服务;为辖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法律顾问服务;帮助调处各类复杂涉法纠纷,引导当事人合理、合法表达诉求;为基层管理、经济发展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协助社区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定期走访基层,帮扶困难群众,了解社情民意,为党工委、办事处决策提供依据;协助司法所、社区开展依法治理等工作。
以法为镜,当好“三员”,公共法律服务永葆活力
律师坐堂咨询,当好居民涉法事务的“参谋员”。挂点律师“坐诊”,满足群众释疑解惑、依法维权、代写法律文书等法律需求,让群众的一些涉法难题迎刃而解。居民王阿姨翘起大拇指,笑呵呵的说道,“自从我们家门口有了律师,道理就有处讲,了解了很多政策法规,也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挂点律师“情诊”,了解社情民意,掌握民生诉求,为社区提供建设性法律建议并配合社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社区民主管理和依法治理提供法律支撑,有效提高社区民主管理水平。两年多来,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累计接待群众咨询1200多人次,提供法律援助168件,为社区提供建设性建议37条。
律师以案说法,当好居民法律法规的“宣传员”。结合“身边人”、“身边事”,挂点律师经常为社区居民举办各类法律讲座,通过图文并茂、案例分析等多种的形式,讲解如何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纠纷发生后的处理方式方法,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内容,通过讲座宣传,潜移默化地增强居民的法治观念;定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凭借律师的专业素养编印一套涉及劳动合同法、婚姻法、刑法的《公共法律服务系列手册》并免费向社区居民发放,为社区居民在劳动争议、遗产继承、家庭纠纷等方面提供法律依据,引导居民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律师纠纷化解,当好居民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区律师,居民调解的好帮手”,居民吴师傅因王律师为其解决了房产纠纷而赞不绝口。挂点律师在工作中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尽量采用调解手段,法、理、情相结合,解决群众困惑,引导他们以合理、合法方式行使权利、表达诉求,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矛盾冲突。在社区律师的努力下,一些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部分陈年积案在“阳光”下冰释消融,个别突发事件也得到依法处理。
创新模式,三大转变,公共法律服务成效显著
由“走读生”变“住校生”。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工作让“蜻蜓点水”式的挂点值班成为过去,无论在制度上、时间上、还是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要求上都不断适应和满足居民对基本法律的新需求。沈律师一大早就坐在长宁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接待一位工伤的外来民工,认真听其诉说,仔细记录受伤细节,为其解答法律咨询,并告知可以双方坐下来,先协商。如若协商不成,可走法律援助程序。外来民工频频点头,连声感谢。律师进社区“全天候”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真正让有需要的群众无需耗费时间、精力、财力就能轻松解决问题。矛盾化解了、关系理顺了、社会就更和谐了。
由“人治化”变“法治化”。过往,很多矛盾纠纷都是通过不成文的乡规民俗来解决,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过去的乡规民俗慢慢失去了效力,加上法治环境不健全、诉讼成本普遍较高等众多因素相互交织,在基层纠纷发生的时候,很多居民习惯寻“靠山”,找“领导”、走后门去求得对自己有利的解决。现在,专业挂点律师进社区,等于是给基层打开了“法治”的入口与渠道,及时地将社区事务从“人治”渠道引导到“法治”途径,律师进社区将成为一个法治符号。
由“被动型”变“主动型”。公共法律工作室开展以来,挂点律师积极主动,义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写简易法律文书并主动协助处理涉法事务,帮助调处矛盾纠纷;居民主动作为。通过大力宣传,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奚先生为其老房拆迁问题曾几次三番找领导,而如今他主动找到吴律师,寻求法律帮助。吴律师耐心解说政策法规,仔细分析拆迁政策,并告知其抽签安置合理、合法,具有法律效力,奚先生最终解除了多年拆迁心结。观念的转变,行动的转变充分显现律师进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的工作效果。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民生是社会稳定之本。长安街道司法所将继续秉持为民服务理念,立足社区,创新服务,进一步发挥律师的职能化作用,积极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惠山新城作出新的贡献。
买房,摇号,落户,孩子入学都受社保影响,无忧保作为业界领先的个体社保自助缴纳平台推出全国社保代缴服务,保你社保不断缴。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社会